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用“生活教育理论”看现实学校教育
作者:刘正平   发表日期:2006/09/08 19:31:20   浏览:417


    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对现实学校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来源
    陶行知认为:“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到了实现的时期了,问题是在怎样的实现?从历史看来,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这时期也可以说是开倒车,而且一直开到太古时代去,因为太古的时代,社会就是学校。这一时期,也就是教育进步到最高度的时期。”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由此看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的教育和洋化教育提出的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理论是在生活教育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实学校教育的困境
    目前的学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不容乐观。家长的期望,考试的压力,升学的重荷,使得“素质教育”这一词被解释得越来越含糊,越来越让人无法理解。教师和学生可谓身心疲惫,学校教育走入两难的困境。
    1教育与生活脱节
    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以教学法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线。“成绩是生命”、“考试才是硬道理”成了学校最为响亮的“理论”,在这种理论面前,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和耻辱。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
    诸看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家住长阳路的古杏坤老先生形容她的小孙女,上了学就像上了战场。古先生说,孙女刚上一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已把她压得像个小老太了。每天上学,看着弱小的孙女左手拎饭盒,右手拿水壶,肩背大书包,老人就心疼不已。他把这三样称了一下,竟有6公斤重,而孙女体重才16公斤。结束一天的课程,孙女一般下午五点左右回家,还来不及喘气,就开始做老师留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抄下来的“备忘录”。有一次她漏掉一题,老师批评,家长责备,她流着眼泪说:“我还没抄完,他们就擦掉了。”每天的晚饭只能草草了事,休息10分钟后继续奋斗,待作业基本完成,还要预习新课,最早也要到21:00左右才能休息。这几天由于要期中考试,老师布置了更多的习题,上床的时间自然又得往后推,一般在22:00左右结束。古先生说:“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活动时间。”
    2学校与社会隔离
    目前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不少学校只希望学生一头扎进书堆里,少管“闲事”。有的学校甚至提倡“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攻读教科书。”长期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行道”,使学生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有一天打开笼门,他们也没有胆量和能力殿翅翱翔。学校与社会严重隔离。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孙庆明、石鸥两位副主任指出,当前校园中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校园人格”,其主要表现是: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于强烈、挫折承受能力极低等等。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封闭式教育,使学校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当学生接触社会后发现社会中的“现实规范”与学校所灌输的“理想规范”之间存在着强烈反差,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错位与变态。“封闭、保守、单一与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速度脱节,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就是落后。上海去年曾对当年毕业的3万名大学生与1200名中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过跟踪调查,结论是基本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现实学校教育的指导措施
    1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我产应当利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用生活来教育”。新课改即将全面铺开,据了解,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小学一年级新生的主要学科用书,将使用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编写的新教材。新修订的大纲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例如小学语文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小学数学增加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和初步分析的内容。这就是真生活,这才是真教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2社会即教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同,它要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如上所言,坏的社会也可以做学校吗?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或则一入社会,便显出手忙脚乱的情况来。”
    新课改下,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工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3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有两大长处和两大短处。两大长处是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强;两大短处是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
    陶行知提出:“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在,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能尽量发挥出来。”
    从这六大解放来看,我们应该巩固两个长处,改变两个不足。围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方式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