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陶行知教育思想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
作者:许光曙 发表日期:2006/09/08 19:30:53 浏览:543 |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现代教育理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而引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新路子。在学陶师陶风气日益盛行的当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无不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开动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陶行知先生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会学习才能有创造。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灌输的时间多,学生听、记、背得苦,学习效果差,学习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教师真正做到“六大解放”,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只有尊重才能产生和谐,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年陶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及其成功实践,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
陶行知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
此外,引导学生自主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学习新知识有二法,一曰观察;二曰实验。他认为实验的主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有超常,也有弱智,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师还是比较浮躁,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却轧以“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相称。也有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认定学生是与生俱来的好坏良莠;冷落了大多数,打击了一大片。
其实,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诱使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师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过程”。教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体会、运用、感受到有趣、有理、有用,通过生活问题学科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教材,学习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有效教学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意识,内化陶先生的思想精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