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手求创造 |
作者:计春琴 发表日期:2006/09/08 19:30:12 浏览:449 |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如何通过讲究教学艺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思维?笔者对此略抒管见。
一、心有学生——敢于放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1、放下“架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使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让学生“不怕老师”,敢想敢说敢做,敢于畅所欲言,甚至“异想天开”,具有创造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放开”教案。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3、解放课堂
一次上《二泉映月》时,我正领着学生读:“月光照水,水波照月……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当孩子们刚刚读完这一自然段,有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题:“舒缓”与“起伏”,“恬静”与“激荡”意思相反,放在一起不是矛盾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学生突如其来提出的新奇问题,引起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追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我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应该趁机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让这刚刚闪烁的火花燃成创新之焰。于是,我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就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有的说:“乐曲舒缓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有的说:“乐曲起伏是阿炳想起了自己苦难的一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有的说:“乐曲激荡是阿炳要通过乐曲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有的说:“乐曲恬静是因为阿炳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对,这两对词表现了乐曲丰富的内涵,所以并不矛盾。”
围绕着这一问题,课文也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这时又有同学举手:“老师,我在课外也看到过类似的用法,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也是这种用法,类似的反义词边用可以表达人物内心复杂多变所表感。”
这是一堂多么富有创造性色彩的课,学生大胆提问,课堂不仅充满了活力,而且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收获岂止是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也受益匪浅,尝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我感谢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关系,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密切配合老师的引导与激励。我们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其前提不仅要看学生自身探索的因素,而且要看是否有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充分提高与发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善于支持和激励学生敢于创新的胸怀和胆识。只有不存任何私心并且拥有先进教学艺术,才会有最大勇气做到这一点才不至于由于种种顾虑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解放课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回答问题,老师只巧妙地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到问题的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会思考的方式。
二、对症下药——精于导
儿童的思维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容易产生“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典型的机械思维,严重阻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用富有灵气的心启迪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引导他们脱离原有思维轨道,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开拓求异的空间。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条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行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全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如》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我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叫他,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我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心溢灵气——敢于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虫,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滥竽充数》《嫦娥奔月》……后他们根据自己的杨象写出多种多样的续集。
2、文章中的片段写作。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学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的队伍中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鸟的天堂情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3、写想象作文。如在学习完《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后,写《难忘的圣诞夜》等想象作文。
4、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情回忆起有关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事物,都叫联想。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
综合上述,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活动的主体。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是给学生自己去安排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去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去锻炼的条件;给学生自己去行使的权力,让学生学会从“无”创造出“有”。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我们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学会创造性思维,更能用新思维去创新一个新的未来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