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
作者:杨绍球 发表日期:2005/12/14 20:46:58 浏览:1284 |
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地面对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我们不能不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有许多的缺失。有人这样说,商业化、功利化、感官化、享乐化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深受污染;诚信缺失侵蚀了青少年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泯灭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正常道路;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成了令青少年逆反的怪物;“唯利是图”、以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意识,造就了青少年的自私狭隘心胸,让青少年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隔代教育或者保姆式教育的不作为,让青少年的自律意识降到负数位置……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审视我们的教育思想,笔者以为我们最缺少的是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实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的教育的真谛,更是我们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遵循的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欲成才先成人的道理。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改革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首先需要我们从青少年的生活实践开始,寻求鲜活的德育内容,通过开发利用青少年身边的德育资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实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沟通,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面向生活,让德育教育回归真实
杜威曾经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杜威一贯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也这样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既不是神授的天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理念,而是人对自身生活规则的体验、总结和积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如何进行“无土栽培”?我们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实践开始,首先意味着德育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的德育只能使其变成了知识教育,使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将德育看成智力训练,将品德的学习看成“品德应用题”的解答,最关键的是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只有以生活实践为起点的道德教育才是符合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须的营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实践开始,也意味着要以青少年生活的整体为起点、以青少年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为起点,而不是仅仅从青少年生活中截取理智的或情感的碎片作为教育的起点,或者仅仅从青少年静态的心理结构上来思考思想道德教育的许多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实践开始,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从青少年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从生活走向德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体会到,生活世界是鲜活的人文世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分割的世界。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实践开始,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体验性,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不是从道德概念的演绎、道德思维能力的开发中完成教育。这应该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如我们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关注自己生活群体中一些学习困难、生理缺陷、行为偏差、家境特殊等的特殊学生,献爱心不一定舍近求远追求形式,应该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我校某班曾有一位听力残障儿童,当他戴着助听器学习时,学习和生活上有着许多的不适应。班主任老师及时通过班队会进行“学会关心”的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关心身边有困难的小伙伴。教师同时也重视对残疾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其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再如我们对学生进行“在同伴交往中学会尊重”的教育时,针对我校地处沿江开发区,经常有来自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的学生,他们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不一样,也有语言存在障碍,学校及时开展“学会尊重”的教育,并帮助新来的小伙伴解决各种困难,求同存异,共同学习和生活。这些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是最真实、实在的教育。
二、崇尚实践,让德育教育保持鲜活
我们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总是以一致的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以政治伦理来推行道德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以纪律为形式的强制和训诫、评价及奖惩来进行道德的管制。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是强制的,缺乏青少年个体的自主意识的支持,忽视或无视青少年生活的价值、权利与人性的尊严,常常使青少年在道德重负之下遵从原则,伪饰道德,无法体验自主的道德行动的责任感,不可能自觉地完成道德义务。“基础教育应从书本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并通过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进行建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陶行知先生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因此我们只有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是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校教师积极改革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变“灌输型”课程为“活动型”课程,变“封闭型”的课堂为“开放型”的课堂,积极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实践中形成体验,提升情感,养成品德。同时,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少先队实践活动是提升青少年德育实践内涵的一个有效载体。我校地处沿江开发区,过去曾是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我校在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我校曾编写了德育教育校本教材——《热土》,结合教材,我们分年级、分条块安排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活动,使学校德育活动实现序列化,让学生把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人文熏陶,激发爱国情感。
三、重视沟通,让德育教育扎根生活
陶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我们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从生活实践开始,目前我们就是要切实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积极重视构建青少年的道德实践体系。我们认为,在这一实践体系中,应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个多层面的系列。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做真人,而不仅仅靠高分乃至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应该始终真正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把教育改革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青少年的终身发展。要让青少年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在生活和实践中成长,使他们的道德、人格等得到发展,而不是把素质教育当作一句“广告语”。笔者以为,青少年校外活动永远是我们教育链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我们最忽视的一个环节。试想一下,如果青少年的德育实践仅仅是停留在学校生活的狭隘天空里,他们能学会抵御社会吹来的风雨的侵蚀吗?这样的德育教育是完整的德育教育吗?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赖以健康形成的场所,我们的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除了要加强社会公德和法制建设,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道德实践场所的建设,重视社区青少年道德实践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等工作。比如:就青少年社会公益服务实践活动这一点来说,我们既缺少指导的体系,也缺少实践的环境,更缺乏社会意义上的评价和鼓励的有效机制。在家庭教育层面上,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来积极推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生活实践。父母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文化学习上而忽视了其道德养成。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个多层面的系列,作为教育部门,有责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同社会各部门建立广泛联系,特别是积极依靠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力量,为青少年的社会道德实践争取一片更为广阔的蓝天。
在我们普通教师眼里,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场“理智的革命”,它首先要弄清楚“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的问题。只有从生活实践开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才会充满生命的魅力,我们才能构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快车道,真正培养起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