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教育的好载体 |
作者:姜丽萍 发表日期:2005/12/14 20:42:41 浏览:918 |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让学生真正占有主体地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自由的事业,在其实现过程中,特别强调的素质都是“创造”。所以,陶行知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源于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直接体验;自由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资源,实践探索,萌生创造动机,培植创造精神。教师则应在其中扮演好引导、督促、帮助的角色。这里,笔者也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里的创造性略谈一二:
一、寻求创造的机遇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同样,要创造,就要寻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只要有心,何时何地何人针对何事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见解,这收获也正是创造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们积极向生活开放,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溇港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我们的家乡位于太湖之滨,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小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溇港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溇港文化教育活动,挖掘溇港文化的底蕴,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溇港文化知识,弘扬先进文化。天时、地利、人和,依托溇港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身临其境感受溇港文化的深远意韵,增强学生爱乡、爱国、爱民的感情,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活中增强知识与技能,融景融情时不知不觉地融入社会和走进自然,自主探索、研究,提高综合素质。溇港文化如五光十色的“彩虹”,成为溇港学子的“跑道”。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进行 “桥文化”、“蚕丝文化”、“住宅文化”、“茶文化”、“蟹文化”、“船文化”、“电缆文化”的研究活动,也可以研究本镇的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当学生们明确任务,自由分组,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实践时,教师尤感欣慰。过了一周,学生们的作品交上来了。在组长的领导决策下,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 ,他们给老师展示了一份最满意的答卷。有完整的记述了溇港古桥的原始材料,有用相机拍下的古桥的“倩影”,有夹杂着真情实感的调查报告,有用木头、塑料、熏豆等制成的模型桥,也有用画笔描绘的心中的溇港桥…… 这些,是孩子们熟悉的本土产物,也正是对本土的亲密接触,更让孩子们综合运用了课本知识,懂得了创新。
二、捕捉创造的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要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造发明的能力。所以,它的内容,要以小学生直接体验为主,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科学等几个方面考虑。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捕捉灵感,恰如其分地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去学,去创新。例如有一次我在课上向学生们提问家乡的变化有多大,孩子们激情高涨,积极发言。冷不丁,一位学生冒出一句:“空气差了,环境差了”。在学生们面面相觑的同时,我又适时抓住这“火花”,抓住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在班中及时开展了一次“让我们保护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我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让学生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我更让学生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并不是一味的代劳,而是恰当的指导。教师要静眼旁观,冷静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鼓励学生成为主宰活动的个体。活动进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善意的建议,例如拍照前要有所选择,不要肆意乱拍;采访时要有礼貌,要有问有答;查书时,要找主要的东西,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上网时也要尽量找些新鲜点的……当学生的准备工作告一段落时,也将进入合作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每一小组的组长都公布了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有考察世界森林状况的,有考察世界大气状况的,有考察水资源状况的,有考察土地资源的,也有研究其他现象的。在汇报课上,同学们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他们知道了空气是人的第一需要;水是一切生命之本;森林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摇篮;鸟是人类的朋友……之后,他们又满怀喜悦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有动听的童话《麻雀与樱桃》、《森林与风沙》;有深情的小诗《我们的家园》;有悠扬的歌声《热爱地球妈妈》时……那时,我觉得“重在参与,力求创新”这句话也真正落实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中。
三、放飞创造的翅膀
陶行知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原则。《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60页说到“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发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如其中所说,争做创造、开辟的教育家,做第一流的人物。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的沃土。例如“蛋壳的创意”、“可爱的昆虫”、“我们的家乡”等综合实践活动都点击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小小蛋壳创意多,可以变“鸡仔”,可以当“小船”,可以做“住宅”,可以成“院落”。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涵,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可爱的昆虫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大自然的这些小生灵会唱的,会飞的,会跳的……带着好奇,学生与昆虫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当学生搜集了那么多资料后,他们发现有的昆虫尽管相貌丑陋,但这也和它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条件有关。我们的家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当学生走进家乡,投入生活,再亲身感受一回时,他们又继而联想了家乡的未来和未来的自己又该怎样建设自己的故乡。
四、走进创造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也因此,他提出了“六大解放”。他主张的“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能想;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能谈;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功课表排满,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觉得有了“六大解放”,儿童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这“六大解放”,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动手、动脑、动眼和动嘴。教师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充分的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些活动的主题并不是老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再经过小组讨论,全班认可而确定的;有些主题的研究开展,也并不都是老师协调组织的,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组长为组织者进行的。教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摆脱了教师这根“拐杖”,还把学生看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完全主动地、不受束缚地接受新知识,获得成果。
培根说过:“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协调了人际关系,提高了同伴合作能力,增强了自己的综合素养。研究性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溇港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实践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感受和体验中真正走进了创造的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