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的平台 |
作者:沈阳 发表日期:2005/12/14 20:20:01 浏览:384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数学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他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提倡、推行、实践生活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应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给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向生活回归。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数学问题,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
以张齐华老师的“走进圆的世界”一课为例。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教师问:
师:这样下去说得完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老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颗石子,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
图片、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
二、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创建探究空间
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智慧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需要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并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初步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材料。
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的简便计算”一课有这样一道题,264-96=264-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再加上4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264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6元的衣服准备给奶奶过生日,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的钞票(应把264元减去100元)营业员应找回多少钱?3元,(应加上3元)。这样通过生活中找零钱的事例,并着重强调多减了要加上,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三、关注学生生活需要,探究理解新知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活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生活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等。学生的这些需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
我们要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采撷生活教学实例,安排设计生活情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如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可以选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园里的事物作为统计对象。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合理决策。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
新课程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中心言说者地位,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充分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经历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研究其内在的作用。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成为思想、观点交流、碰撞的舞台,在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互动中,学生们明白了解许多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如飞机、轮船的对称能使飞机、轮船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对称多半是为美观,但有时也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许多学生还尝试着运用对称解决一些有趣的生活问题,将自己的视野转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
五、注重实践参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作为教师应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擦亮学生的“数学眼睛”,把学习的时空向课堂外延伸。延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结合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后,要求学生到商店观察价格标签,进行购物活动,在实际的环境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2)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我们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还是很肤浅的,我们数学教学太多的灌输式、太多的理想化、太多的从成人角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走进儿童的世界,以儿童化的眼光、儿童化的思维进行数学教学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