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
作者:缪吉 发表日期:2005/11/29 21:11:58 浏览:466 |
——浅谈农村小学艺术课堂中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在人类发展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艺术中更具有决定的影响力。法国罗曼·罗兰曾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创造的确可以视为艺术的生命。提起创造,很多教师望而却步,特别是音乐老师更认为创造性的教学与自己的学科关系不大。殊不知,正是这样一门在以往的教学中被大家所忽视的艺术教学,却是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最佳课程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更何况是富有创造的艺术活动?实践告诉我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艺术课堂应怎样融入创造教学呢?
一、在认知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知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而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充实新知识的过程叫认识,而认识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知识。在艺术教材中,除了歌曲外还有许多与知识点有关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看似枯燥、无趣的知识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接受?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大胆创造。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曲子,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老师不能注重怎样教,而应关注学生怎样学,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火车启动时由慢而快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如呜— — —|咔 — 嚓 —||咔 — 嚓 —|咔 嚓 咔 嚓|咔 嚓 咔 嚓|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或采用不同的鸡鸣声:公鸡:喔 — — —、母鸡:咯 哒咯 哒、小鸡:叽叽叽叽……等等不同的叫声,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教学使孩子们没有什么阻碍便掌握了音符分值。由此还可以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自己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如钟声、雨声、拍手、跺脚……等学习音的长短,孩子们对这样的学习乐此不疲。
又如: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片断,孩子们通过视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进而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添加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例如怎样才能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滑呢?通过联想和视唱,他们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并试着一唱,情绪果然优美连贯了。此时我再进一步提出,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自然会想到换上跳跃的跳音记号……通过这些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乐在其中。正如陶先生认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习曲,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他们不仅理解了音乐符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想象理解音乐,掌握了音乐。而音乐知识的传授,也只有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死记硬背,才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游戏,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自觉地掌握知识。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来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歌唱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
歌曲演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从而更好的处理歌曲。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这个过程可以更为简单,直接根据歌词或直观的画面来处理歌曲的演唱。在教唱《春来了》这一课时,我先带学生来到美丽的分湖公园,感受春光明媚的景色。因此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春天,蓝天白云,楼台亭阁,碧波荡漾,帆舟点点;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婀娜多姿的柳树,……。此时再让学生用歌声唱出这亲身感受过的美丽画面,确实非常容易。学生通过声画效果,对春天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他们自己编、自己唱,效果自然很好。实践证明:在艺术课上,创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学习歌曲后,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让学生创编歌词;创编表演;创编节奏;创编画画……虽然新编的歌词、动作很简单,但这是创造的火花,孩子们信心大增,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对于自己“二度创造”出来的作品,充满自信,十分地投入,这样的创造让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是十分有益的。
三、在欣赏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
在艺术课堂中,有着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那就是——欣赏。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除了能够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好动与爱美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好动,将喜形于心里的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欣赏乐曲时,可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来理解和感受音乐。如在欣赏戏歌《脸谱歌》时,我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及京剧的“唱”、“念”、“做”、“打”通过FLASH进行展示,使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孩子们陶醉于音乐之中,时而唱、时而念、时而表演……对京剧艺术平添了几分理解和几分喜欢。多媒体教学从形式上美化了课堂结构,渲染了课堂气氛,陶冶了学生情怀,增强了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对乐曲旋律、节奏、配器的感知,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在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乐曲配上打击乐器,是我们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乐曲气氛及学生的内心喜悦。如果在此同时加上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乐曲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何况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对于不同的歌曲(优美抒情、欢快跳跃、雄壮有力等)要选择适合乐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叉、三角铁、哑铃、圆舞板、铃鼓等,并请学生为乐曲设计伴奏型,如乐曲《金蛇狂舞》,表现了端午节时汩罗江中龙舟急驰、热闹喜庆的场面和氛围。我让学生根据旋律的特色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并让学生对所配乐器进行音色的比较,然后选择最佳的打击乐器。针对结尾的“螺丝结顶”,我更是让学生选择两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锣和鼓,进行“对答”式的演奏,一问一答,将乐曲的结尾表现的完美无比。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在艺术课堂上“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双手”、“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嘴”……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他们因此而变得快乐,变得聪明,变得富有想象力。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人类的艺术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艺术中的不断创新,实现艺术的多样性和不断变化是艺术永远保持青春魅力的秘诀。艺术产生所包含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全过程,都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创作,也没有动人的表演,也没有人们对艺术的真正感悟和欣赏,艺术之花就不可能生存开放。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明天,为了未来,让我们在农村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撑起创造的一片天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