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课程改革召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者:沙栋   发表日期:2005/11/28 12:12:40   浏览:406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根本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依靠教育。传统教育显然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时代呼唤新型的教育,新型的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师生关系必然体现民主、和谐和融洽。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谈心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的教师一下了课,便你是你,我是我,与学生毫无关系。白君乃抛弃了教师的尊严,先生的架子,以哥自居,看小学生如弟妹,发挥他的爱的教育。”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 尊重和信任学生,体现平等性。
    新一轮课改强调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二、 平等交往,体现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以人为本,注重主体性
    教育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人的巨大潜能的存在,昭示着教育的乐观前景。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传授的东西。教师切忌以学生暂时的现状去断定他的一生和未来。爱因斯坦曾因捣蛋而被慕尼黑高级中学开除。他的父亲问老师,什么职业适合爱因斯坦。老师说:“这无关紧要,因为他将一事无成。”可后来呢?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位老师错了。因此,教育者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深信智慧的巨大可靠性,这是对学生实施有效影响的必要条件。”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以人为本,体现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主体意识强大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 信赖与激励,体现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信赖学生,激励学生,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靠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颗真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