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行知思想构建创新空间 |
作者:郑静珍 季丽梅 发表日期:2005/11/28 12:08:19 浏览:381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是民族自杀的口号。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只能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小学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用师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创新空间。
一、用好奇照亮创新的源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想的切入口,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好奇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如《折扇》这一内容的教学,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纸工工具、纸工制作符号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为了发掘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手拿大芭蕉扇,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关掉了电扇。这时的教室一片哗然,这么大热天的,老师怎么把电扇给关了呢?一位满头大汗的男同学,忍不住举起了小手,不满地说:“老师,您怎么把电扇给关了呢?”我朝那位同学笑了笑:“因为老师有铁扇公主送我的芭蕉扇呢!不开电扇也没关系呀!好,现在老师就把电扇打开,还你们以清凉。”我又打开了电扇开关,“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如果刚才不是老师关的,刚好停电,你们说该怎么办呢?”用扇子扇、本子扇、到树下乘凉……各种答案一个接一个,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好呀,我们来折一把漂亮、实用的纸扇,扇去酷热,好吗?”这时我拿出了制作材料,“老师会变魔术,会把这张纸变成一把扇子,你们谁也会把你们桌子上的那张纸变成扇子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起了扇子。他们有的有制作纸扇的经验,驾轻就熟地折了起起来;有的则看着制作符号,嘴上说,手上动,过了一会也开始制作起来;还有的学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着其他同学都动起手来,也自觉地请教同学,在同伴的帮助下折了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陶先生所言:“学爱迪生决不是读读爱迪生传和他的发明报告就算完事。我们必得象他一样在电气实验上亲自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才不愧为他的学生。这还不够,我们必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工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尝一尝,试一试,就放下手来,就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
二、让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开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来。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劳动课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手工制作,学生很喜欢做。我选择一些适宜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制作,让他们展开联想创编故事。如教学《快乐的小鸟》,这一课的要求是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利用提供的材料:圆形、半圆形、大小三角形等图形,在底板上拼贴出不同形态的各种小鸟。我先鼓励学生粘贴出各种姿态的小鸟――有翅膀向上拍的,翅膀向下拍的,低头的,回头的等等。摆放的位置、版面设计也不拘小格,让他们自由发挥。然后把几个学生的作品连接起来,便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百鸟飞翔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对自己一组的作品大胆想像,编出一个小故事。有一组学生选用了白色的底版,上面的鸟儿贴得有点歪斜,结果被他们编成了《惊弓之鸟》,他们维妙维肖地学着那受惊之鸟,赢得了满堂彩;粘贴成一前一后的鸟,前面一一只憨态可鞠,又被他们说成了《笨鸟先飞》,同样的精彩;还有一组学生,大胆在底版上添加上花草树木,这就是《鸟语花香》的来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在同学们的演绎下,纷纷出炉了。
学生的想象确实是很丰富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锁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不能受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文化锁匙虽可分班度人,但要在开锁上指点。
三、设氛围留创新生长空间
陶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到: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我们不能因为环境的平凡而否定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更能让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剪纸和拉花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彩灯又是我国流行的传统工艺品。在庆祝国庆的班队之前,我对同学们说:“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开个班队活动,同学们可以运用学到的来布置我们的教室。你们是班级的小主人,今天,老师要看看小主人的真实水平哦。当然,遇到困难老师一定会帮助你的。”学生真能干,他们运用学到的剪纸、拉花和彩灯的制作方法,精心设计,精心准备了布置材料,而后创造性在布置了教室。他们先在前面一块黑板的正中写上了“庆祝国庆”,又把“庆祝国庆”的外面用拉花做成了心形,外圈则用各种形状的剪纸作品摆出了“I LOVE YOU”的字样(八幅剪纸作品代表班上的来自八个省的同学)。在后面一块黑板上挂了四个气球,剪纸作品“祖国万岁”四个大字,贴在上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特别是他们的经验不足,教师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给予适当的帮助,但绝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师与生的协作,迸发了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成功地装饰了自己的教室。他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把所学的知识得以消化,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才有可能“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四、重设计激发创新的冲动
陶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上,教师的精心设计可以使讲授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则使都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更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学生在这样教学氛围中,求知欲和探索欲不断增强,思维不断求异、创新。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如在学习了《折扇 》的制作后,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彩蝶飞呀飞》。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折纸扇的方法折出各种颜色、大小各异的蝴蝶。课前,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幅小燕子戏蝶图。小燕子是学生的偶像,何况还有那么多的蝴蝶。看着画面上的蝴蝶,同学们纷纷叫了起来, “好漂亮的蝴蝶呀”、“哇,那么漂亮的蝴蝶不是画上去的,是纸做的耶”……。“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漂亮的蝴蝶,不是画的,是用纸折的,你们喜欢吗?想不想自己来做蝴蝶呀?”我笑着问学生。“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学生有了做蝴蝶的冲动,教学就容易多了。“那这些蝴蝶是怎么做出来的呀?”我举起了预先做好的蝴蝶。学生认真的观察起来,有的说,我知道我知道,那是有两把扇子合起的;有的说也不对呀,蝴蝶的边缘跟纸扇不一样;这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试过了,只要沿着正方形纸的角上开始折,折的方法跟纸扇是一样的!”我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其他学生看到这,也连忙试作起来。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扬个性丰富创新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提到:“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也不同。因此都会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
如在《彩蝶飞呀飞》的教学,在学生自己设计的时候,对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但还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设计、制作等各个过程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既能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展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让我们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自由创新的天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