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及成因
作者:潘敏惠(整理)   发表日期:2005/11/25 19:52:45   浏览:373


    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全体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老师教得认认真真,甚至疲惫不堪,学生却是学得力不从心,懈怠厌倦;又或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与他所付出的精力不能对等起来。课堂上的这种无效低效现象依然普遍现象存在。吴江市陶研会黎里片实验区在芦墟第二中心小学举办了以“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及成因”为主题的教科室主任沙龙。
    导致课堂无序的无效备课
    周建国(北厍中心小学):我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进步,有发展,关键在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要有使课堂有实效,必须首先从备课入手。现今教师的备课存在着几种无效现象:一是大部分教师抄教案,抄教参,二是“翻新工程”,老的教案改改弄弄变新的;三是由人代抄教案。教师根本没有去研究教材,甚至抄了些什么都不知道,上课拿着课本轻装上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蔡晓强(芦墟第二中心小学):是的,教师由于没有好好地去钻研教材,缺少对整个教材整体的把握,理解不透,不知道这一课教学内容在整个一册教材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那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很模糊的,对重难点的把握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上课的时候上到哪里是哪里,忽略重要环节的设计,难点的突破。
    潘叶红(金家坝中心小学):由于抄备课现象的存在,教师不能好好钻研教材,导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如果老师自己都对教材的解读有偏颇,都不到位,那么课堂教学的定位肯定是不恰当的,目标肯定是不明确的。现在我们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后扎扎实实备课的能有几个呢?老脚本抄抄,电脑上找找,甚至抱着教材上完了课事后再马马虎虎补补的也大有人在。预设得不够精彩,自然也预约不到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更收不到良好的成效。
    不能启迪心智的无效提问
    潘敏惠(芦墟第二中心小学):我先来谈一谈课堂上的无效提问。其实在讲到这点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虚的,因为我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习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学生初读结束后,老师常常会问:“这篇课文讲了谁啊?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啊?”明明是幼稚园小朋友读了一遍也能搞懂的问题,明明是课文第一句就写清楚了某年某月某日,老师偏要耗上个两三分钟先找啊,再问啊,再板书,如果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生字词上或者读好课文上,该有多好啊。
    杨昀(芦墟中心小学):你说的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应该说,我们的每一个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以免造成学生的误解而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而事实上,有个别老师在上课时提的问题是很不明确的,学生听了反应不一不致。或能不能马上作出反应,如一头雾水,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或延缓了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差的了。
    周建国:现在许多老师一揭示课题,立马就问,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表面上看上去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其实效果不大。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一读课文就知道了。更不能理解的是这篇课文学生事先已经预习过了,老师还提这种问题,那真的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浪费时间了。
    陆建华(黎里中心小学):教师提这样的问题,其的就是想引起学生质疑。随着新课标的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特别是遇到有人来听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然而。我在学期的随堂听范院校课过程中发现所谓的质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质疑而质疑。就像刚才周老师说的上课学生一读完课题,老师便会问,“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问题想问呢?一类的话,学生根据平时老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质疑。比如四年级的《燕子》一课,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燕子?”“燕子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怎么写燕子的?”其实这些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而且燕子是我们南方常见的动物,不可能学生不熟悉。学生这样的提问显然是明知故问,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思路,讨得老师欢心而已,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潘叶红:课堂提问,教师还是遵从文本的比较多,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照顾到全体。老师提问题也罢,学生提问题也罢,都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思考,愿发表,敢回答。很多情况下就是像陆老师说的一样“有口无心”,虽然是张嘴就来,但并非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流于形式主义的无效互动
    陆建华: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同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导致课堂秩序混。,交流时,学生所发表的依然是个人的见解而非集体的智慧,前面的合作在交流时并没有显现效果,有和没有一个样。教师依然执行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用一个个零碎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
    潘敏惠:很多时候,那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教学。当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学生的思考是不外显的,这样的课堂难免让听课者觉得单调,沉闷。所以,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小组讨论这样的交流互动。不管问题是难还是易,是一个人可以解决还是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老师大手一挥,同桌,四人小组,一小组,一大组……你转身,我搬凳,你说我说他说,教室里嘈嘈杂杂,热闹非凡。你再仔细去听听,好多学生谈的根本不是你要他们讲的话题,更有一部分后进生睁着一双茫然的双眼,不知所措。我也记得好多次,要求四人小组朗读课文,通过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我竟然发现还有小组在猜拳,在争论,谁读什么,谁演什么。朗读演变成了滑稽的争论,让我失望不已,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这样的读书方式实在不实在?这样的读书方式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也许是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了。学生的兴致固然是提高了,但是他们的兴奋点是不是在读书上呢?他们想的是不是要把文章读好呢?我想是不尽然的。
    潘叶红: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教材、对学生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讨论,表演、或者唱唱跳跳之类的,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在整堂课上都处于兴奋状态,其实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是浅之又浅的。
    杨昀: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展开讨论,三两分钟草草收场。讨论时,学生能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懂得倾听,吸收别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并没有归纳和小结。合作学习小组中小权威大包揽,学习能较弱的同学则过于依赖、盲从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都抱着只要他们讲了就没有我的事的态度。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但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却缺少了真实性和可模拟性,虽然形式上漂亮了,但是却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模拟打电话时,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这就失去了打电话的真实性和可模拟性,也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学习活动了。
    避重就轻导致课堂失效
    潘叶红: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每一节课我们都会围绕一个既定目标实施教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会有一定的设计,四十分钟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当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与自己的预设发生碰撞时,有时我们则会回避,不加理睬,课后讨论,支支吾吾,或者干脆横眉冷对。惟恐一扯就没完,然后认为完不成教学目标。更有的,则干脆直接授予学生。缺乏学生参与探索的,没有他们实践体验的知识,是有效的吗?而很可能,我们丢失的不仅是芝麻,也许会是开启另一扇知识之门的钥匙。
    陆建华:还有一部分教师重师道尊严,而轻视了上课自己既定的目标、任务。这样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严地位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过了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有一次,我问一个学生:“今天又能学到什么新本领了?”他说:“昨天课文白念了,老师今天就让我们坐了一节课,什么都没讲。”我说:“为什么呀?”“因为老师进来的时候,有小朋友在讲话,没坐好。”一堂课,40分钟时间,就因为有几个学生在讲话,便一坐到底,连书都没打开,学生在40分钟里什么都没学到,老师在40分钟里一点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我想这40分钟显然是无效的。平时,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办公室里的交流,我们便可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批评人、发脾气、处理与教学内容无关之事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觉得这样也是造成拖堂、放学后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惜我们老师心中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意无意地在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这样无效地流失了。
    周建国:技能学科,如美术、音乐、自然等,我想课堂上应该突然出的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但往往一部分的技能学科老师是忽略掉的。比如,美术课上,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有道具,有实物,或者上网浏览,学生是受到了美的熏陶,可是这样的熏陶过后,学生就把这种技能学会了吗?然而许多老师则是学生欣赏完过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美其名曰:发挥想象力。可是我却认为,连基本的构图方法都不会,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不对,没有技能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创作会是成功的吗?
    张菊荣(市教育局教科室):关于课堂教学无效的成因,我梳理了一下,主要大约有这么几个:1、惘然迷失的教学目标,2、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未经改造的个人理论),3、缺乏机智的教学调控,4、时时不见的教学主体(主体的投入度不够),5、因循守旧的管理定势,6、极难改变的文化背景。
    唐雪荣(芦墟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教学中无效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刚才谈的教师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教育体制、教材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正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要努力探究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及成因,现象很多,成因也很复杂,我们要善于寻找最关键的因素,以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