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学习“教学做合一”,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作者:刘云   发表日期:2005/11/25 19:52:07   浏览:34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他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它既不是洋教条的抄袭,也不是实用主义经验论的“中国化”,更不是杜威“做中学”的所谓花样翻新,而是针对封建主义传统教育的教授法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法而提出来的新的教学理论。它是批判旧教育改革旧方法的杰出创造,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第一、“教学做合一”是在批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严重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的光辉命题。
    陶行知先生本着“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吸取了他人教育学中的积极因素,对传统的教条主义的读书方法给予猛烈的抨击和严肃的批判,还列举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和危害,来唤醒书呆子和挽救儿童,力求使中国的学生从几千年来传统的旧教法的束缚下解脱出来。陶行知先生反对读无用的书、死的书、假的书,他明确地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指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书的数目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这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陶先生提倡,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认为想做到这样,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出发,读对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读了书是为了用。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因此“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了不顶用的书。”这个命题的提出,给广大的学习者指明了一条正确学习、真正读书的光明大道,告诫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为工作而读书,为生活而读书。打开了学习者的视野,使人认识到求知不仅要读书还要实践,知识储藏于书本,也孕育于生活实践中,书本和实践知识两者不能偏废,必须结合。
    第二,“教学做合一”是改革旧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必然产物。
    陶行知先生毕生以“爱满天下”自励,他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对孩子更是关怀备至,关心他们的成长,力主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他不满意传统教学中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提倡教学做合一,教师要教学相长,学生要主动学习,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育以读书为唯一内容,人们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教师教书的方法称为“教授法”。仿佛教师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别无可教;学生在校内好像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这是教与学的严重分离。针对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他说:“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要让学生自得自动。他还指出:教师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则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乐学了。
    教师想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学好。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教师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他主张教学合一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做到教学相长,不断寻求新理,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得些益处,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老师,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因此“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第三,“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在于培养手脑双挥的人。
    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中的“做”,不是盲行盲动的做,也不是胡思乱想的做,而是手脑并用的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他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劳力上劳心’这才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在于培养劳力上劳心的人,即“手脑并用的人”。
    陶行知先生就是凭着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上取得了成功,我们这些后辈更应遵循他的遗志,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发扬他那孜孜不倦地自觉学习和不断前进和进取精神,优化教育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