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同在一片蓝天下
作者:黄汉清 金华荣   发表日期:2005/11/24 09:16:05   浏览:407


    2004年炎热的酷暑,滚滚的热浪让苏州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显得异常闷热。
    已是中午时分,原本人来车往的马路上空无一人,枝头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更让人觉得心烦热燥。在繁华的古城区一角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从老家安徽、河南来苏打工的郭师傅和刘师傅在简易工棚下拿着一份当天的《苏州日报》,焦急地商量着什么,从他们焦急而茫然的脸色中不难让人发现,他们肯定遇到了什么难题。
    原来他们碰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由于两人均是夫妻来苏打工,他们的独生子女郭兰、刘涛也随父母来苏,可是眼下均已到了读书年龄,在什么学校读书,成了他们的烦心事。苏州有发达的经济,有设施一流的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这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向往,激活心中的一个梦想,可是外来工子弟在苏州公办学校就读的几千元借读费,使他们感到了沉重的压力。确实,背井离乡数千里来苏打工,从日出干到日落,所挣的工资除去家用所剩无几,要让他们一下子拿出几千元还真是难,可是近在咫尺的古城区典雅整洁的校园又让他们难以割舍。
    这不,眼下两人不顾炎热的天气,也顾不上午休,正兴奋地讨论着什么。刘师傅指着《苏州日报》叫郭师傅:“老郭,快看!快来看!有希望了!”郭师傅抢过报纸,只见头版头条报导《给300万“新苏州人”家的踏实感》上写者:“……这是苏州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迁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外来人员300万。300万‘新苏州人’,在苏州建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苏州每三人中就有一个‘新苏州人’。文章还说:目睹我们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谁也不能否认外来员工兄弟们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远离家乡万水千山,生活在简陋的工棚里,他们渴望着更多的帮助,需要更热的情怀……”老郭读完报道,兴奋之余还是将信将疑。
    就在这时,他的老乡,也是工头老黄拿着昨日的《苏州日报》走了过来,说:“你们的问题看来有希望了!”原来昨日的《苏州日报》上老黄看到了这么一条报导《在都市里,安妥我一张小小的课桌》文章写到:据苏州教育局今年11月统计,目前在苏州就读的流动少年儿童有16万多,占苏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7.2%,而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达6.6万多人。昏暗的教室里,有6万多双孩子的眼睛,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且明显已具新移民城市倾向的都市,“新小苏州人”愈来愈值得我们关怀。
    原来,刘师傅和郭师傅的难题,已引起了工地上所有人的关注,工头老黄一直留心注意着有关信息。他对两人说:“你们别急,明天我陪你们一起到东大街小学去问问!”
    在老黄的带领下,刘师傅和郭师傅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位于古城区盘门景区的东大街小学。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学校的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问清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在苏的工作、居住情况后,黄校长一口答应接收他们的孩子就读,并不收一分钱的借读费,还向他们宣传了有关政策。这一下刘师傅和郭师傅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与时俱进的政策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苏南模式”使经济在改革开放早期得以腾飞,今天更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立于全国经济强市的前列。开放、富裕、文明和快速发展,使苏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政府在“富民强市”的方向下,充分认识到外来员工的奉献,苏州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这些“新苏州人”,同样,进一步关心外来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04年秋季,政府接连出台政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思想,放低门槛,一视同仁地接纳外来工子弟就读,务实地融纳新苏州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2年就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普及。”在他于1934年写的《普及教育小史》指出:“……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关于普及教育的观点是针对中国农村的问题,但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指出,中国是个大国、穷国,普及教育针对的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推行普及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普及教育的计划和设想,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想适应。今天,新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东部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苏州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越来越庞大的“新苏州人”,如何使外来人员的子女融入苏州,能享受到苏州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视同仁的关怀
     “苏州非常美丽,能够在这样一座天堂城市里读书和生活,我感觉非常幸运,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我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我,他们从来不把我当作外地人。记得刚来苏州时我学习基础很差,老师及时给我补课,一直到我学习跟上其他同学为止,我真的很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这是东大街小学2005届六(3)班同学江志宏在她的竞赛作文中发子肺腑的一番话。
    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的她,成绩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谁都不会想到她刚来苏州时在班级还拖过后腿。她的爸爸在南环桥水产批发市场卖鱼,妈妈平时在家操劳家务,三年级时她随父母从老家南通农村来到了苏州,随后进入东大街小学读书。由于在老家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刚来苏州时,感觉学习挺紧张的,这时,老师耐心地给她进行补习,一个学期后,她的成绩已在班上名列前茅了,以后几年间,她始终保持着这种优势。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江志宏凭着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入苏州市重点中学——草桥中学,在一次班级“我的理想”主题中队活动中,她说出了一个从小就立下的理想:“长大了,我要做一名医生!”现在,她觉得离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因为,学校对借读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让她有机会和本地学生一样进入一所优秀的中学。
    苏州市东大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2000—2003年贯彻体卫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沧浪区文明单位,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还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评为体育科研明星学校。优质的育人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现代化的一流设施,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发挥出最佳的效益,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实践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这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早在几年前,  针对学校周边几大市场大量外来人员子弟的情况,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潜力,主动吸纳外来人员子弟入学。近几年,在政府号召下,更是转变观念,投入巨资,同时狠抓质量,学校年年上台阶。今天,对于“新苏州人”的入学,学校已建立了一系列亲善、完整的制度。
    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状况是,全校685名学生,外地借读学生有473人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二。据统计,这些学生来自全国19个省市。其中江苏本省218人,其次安徽75人,浙江49人,河南36人,山东26人,福建24人。还有江西、四川、吉林、湖南等。随着“择校热”的升温,我校外地借读生比例还会升高。我们正视现实,给学校有一个明智的定位,对待“新苏州人”我们责无旁贷。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新苏州人”享受优质的教育,将成为我们的天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吸纳“新苏州人”就读。2002年市政府颁布的《苏州市流动儿童就学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应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积极引导,主动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到学校就读。今年上半年,沧浪区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进行了认真学习,贯彻通知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做好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主义稳定的需要。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2.要充分挖掘潜力,克服困难,积极引导,主动吸收,尽可能地接受农民子女就学。为他们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保证他们就近入学。
    3.对就读我校的外地借读生,全体教师要树立起学生无类的观念。对农民的子女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以及其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教师、本地学生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我们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在一片蓝天下,让这些“新苏州人”共享学校优质教育
    二.给“新苏州人”多一点关爱,让他们在苏州茁壮成长。众多的外地借读生父母长期在苏打工、生活。他们及子女已经成为“新苏州人”。这些儿童少年素质的好坏,将影响着新一代苏州市民的素质。这些就读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条件及家庭教育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大都比较艰苦,学习条件都比较差。家庭教育都不够重视。要让他们尽快成长,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质量,我们的教师要付出,甚至加倍的付出。我们肩负着重任。为此要求教师:
    1.生活上给予关爱。到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家境绝大部分比较贫困,居住条件也比较差,穿着上更有一种“土”的感觉。父母忙于经商或生计,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很不够。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与家长都沟通,多联系。潜移默化的转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对贫困生,学校做好帮困助学,按政策,减免借读费,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负担。教育他们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苏州小公民,确立苏州市民意识。
    2.学习上给予关心帮助。这些学生,特别是中途转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较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家长文化水平都较低,再加上没有时间来督促孩子的学习,很难辅导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校内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老师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和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和补习。教会他们生存,教会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自觉养成热爱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好习惯。教育他们不要自卑,克服心理障碍,争当优秀学生。近2年学校保送重点中学的4位外地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3.加强借读生的学籍管理。外来务工子女借读,按照区有关的文件规定,批准入学后,同本地学生一样建立学籍档案,统一编造花名册,混合编班,纳入学校学籍管理,由学校统一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只要向学校提供以下有关证明:(1)身份证及务工就业证明(下列劳工证件之一: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摊位租赁合同等)(2)只要机关颁发的在苏暂住证和可以认定的在苏州拥有固定住所(应在一年以上)的证明。(3)能确定入学者为其直属关系的证明。(4)能证明其为农民的证明。(5)能证明入学者符合江苏省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符合以上条件者,可视作本地学区学龄儿童入学,享受本地学生的待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代新苏州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为培养新苏州人茁壮成长,我们应付出的更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教育事业作出更艰苦的努力。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新苏州人共享优质的教育,让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