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用“教学做合一”,指导研究性学习 |
作者:潘菊芬 发表日期:2005/10/24 22:40:36 浏览:699 |
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来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我认为,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在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在他给徐企同的一封信《小朋友孵鸡》中谈到:“小学教育中在教小朋友孵鸡方法时,把中国教育法演进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阶段,是师长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四阶段,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作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的好一些的道理。”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须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的极则,它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陶行知先生说得第三阶段,就是当前普遍认同和接受称为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践去进一步理解和吸收书本知识及理论。而第四阶段,则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研究、探索、创新、概括总结出“做之所以然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开拓创新之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接受性、被动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和落脚点。同样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提出:把教学从课堂扩展到实验室、动物园、植物园、甚至扩展到社会,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两者都强调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为我们勾画了:提出问题(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艺术化处理或者学生个体和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自选各种各样的自然和社会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合作,教师的共同参与,对所需的信息进行寻求,选择,作出判断)。提高能力(亲身感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
三、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我们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
陶行知先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从生活入手,探索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陶先生主张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真教育和活教育。”为我们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一定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他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动态构成,他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性。所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但为学习者而且也为指导者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地,最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潜能。
从现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内容:
1、可在学科教学内容的重组以及与其他学科内容整合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可把小学第十册语文书中《飞夺泸定桥》、《丰碑》、《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归为一组,结合社会学科中《红军不怕远征难》,《抗日战争的胜利》等课文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社会课知识的同时感受语文课的时代背景,便于在开展语文课的研究性学习时更广泛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内化,在更广泛的背景中学习语文。
2、可结合课文,包括对某一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或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背景进行研究,对某一篇文章的语言精华部分进行研究等。
3、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离不开生活。所以还可以引导学生观测、发现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还可以结合班级中同学的思想行为、班风校貌等学生关心,了解,现实存在的小问题开展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