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作者:周静薇 发表日期:2005/10/24 22:38:40 浏览:461 |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民教育家,他终生都在为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而斗争。只有改革传统的旧教育,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这种改革旧教育的主张贯穿在他的全部教育理论中。本文对他所提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加以分析借鉴,以指导我们的当今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来源
陶行知从国外回来以后,面对的是当时中国封建的、陈腐的教育和一种盲目洋化、照搬照抄的情形。当时他分析概括中国陈腐的教育状况有几句名言:“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当时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育,他要从根本上改革那种教育,改变那种教育的方法,因而提出了针对旧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他曾经在晓庄学校演会上的演讲词中详细的说明了“教学做合一”与“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关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就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形成的时候,整个的教育便根本的变了一个方向,这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分析开来:健康的生活便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从这个理论里面我们可以推出下面的结论:1生活便是教育;2好生活便是好教育,坏生活便是坏教育;3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4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他的革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行“教学做合一”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育革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人们“手脑并用”;第二,“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他主张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学习一些劳动技术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第三,陶行知在实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时,十分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他还根据当时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出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主张把实施一般教育与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对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的培养。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实施
“教学做合一”是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它包含四层意义:1教育教学法,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2教学课程论,认为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由“做”决定,课程本身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3教育教学原则,是贯穿终身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4教育原理,即是说它是对生活或教育特性的说明,是一条普遍存在于生活和教育中的规律。
“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进一步强调“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要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就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他所说的“做”,既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又是知、行、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心并用”、“知行合一”的过程。
陶行知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做”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了“做”的重要作用。陶行知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活动,从“做”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他始终坚持采用“做上教、做上学”的方法,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到工农大众和少年儿童中去。他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并亲自到小学中去,和小学生一起玩科学把戏,以引起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他希望中国的儿童从“做”中学到科学知识,变成科学的孩子,抱着决心去创造一个科学的中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做合一”不能以“做”代“教”,以“做”代“学”。“教学做合一”强调“做”的重要性,但决不可以说“做”可以代替“做”和“学”。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讲解干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对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一种反动,它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1、改变“重教轻学”,做到“教学相长”
在一些学校里,许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而且突出的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教的出发点是考试,归宿点还是考试。至于学生如何学、怎样学自然无暇兼顾。陶行知一贯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是为了教学生学会自学,教师不可能把天地间所有的奥秘都教给学生,只有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之具有一种未来生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为中华民族争的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来考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主动求知的精神也受到严重压抑,所以,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民主可言。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体。这一目标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陶行知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了学习的主人,他所主张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合作、开放、真诚、平等、愉快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张学生多提问题,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乐学、会学,此外,还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主张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总之,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作为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学习的优势和劣势;(2)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地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让学生发展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及未来对人才的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重建一套适应实际、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体制。(3)教师应为教而学,“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用是为种稻而看书”。目前教和学脱节的很大责任在教师,有些教师只是为教而教,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有些教师则在进修中和自修中只是为学而学,或为自身利益而学,不能把学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同如何教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遵照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教”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断开展研究和反思,改变为教而教或为学而学的状况,树立为教而学的观点,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自己应在人生道路上终生学习、终生受教育,还应担负起教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教学相长,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改变“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做到教学与做的统一
我们目前的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广种薄收、急功近利的“教学”,是与“做”不联系的教育,提升到“教学做合一”的层次,或者说教育必须“做”起来,这是解决我们教育问题的关键。陶行知将其“做”定义为“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的特征,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自主性创造活动。
教育必须“做”起来,是当前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新要求所决定的,这个目标就是要自主创新。当今时代,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已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出大批的自主创新者,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向中国提出了这一要求,教育应对这一要求就必须积极地“做”起来。教育必须“做”起来,也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期待。在人们生活水平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受教育的主要目的的自然是获得一个职业或“饭碗”;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就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想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成为一个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的人,这就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更理想的发展,而自主创新的起点是“做”。
教育必须“做”起来,还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目前广泛实行的“不做”教育是毁灭人的创造力的教育,要改变现状,教育就必须“做”起来。现行教育使得不少学生还没走出校门就已经开始枯萎下去了,大面积极地产生厌学症,只有做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产生做的需要,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教育必须“做”起来也是教育回归其本质、实现其价值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所在,也是教育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获取功名利禄的门槛和工具,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而不重内质,重文凭而不重能力的现象,使教育价值遭到严重扭曲。只有注重内质,抛弃附着于教育上的众多浮躁物,真正地“做”起来,教育才有可能回归本真。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和“做”脱节现象,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只管教书,不管学生如何做和如何生活,按着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大纲,随着自己的意愿进行;学生只顾记笔记、写作业、背课题。双方一放下书本,一走出课堂,教学也就宣布结束了。这样一来,“教”和“学”似乎与“做”毫无关联。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基本教育原理,学生只能暂时死背一些现成的知识,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如果长期继续下去,必将对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知不重行,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还学生学习方面的基本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动手去做,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广泛的接触大自然,扩大他们的视野,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师不要局限在书本上,应该给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做”不仅指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加强创造性的实践。
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我深感当今的一些所谓的“新理论”,其实陶行知早在那个年代就曾探讨过、试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了。这就告诉我,不要忘记对祖国优秀教育遗产的挖掘和学习,老一辈的教育家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的,这也是学习、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所带给我的一个启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