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 探索“多维化”办学之路 |
作者:顾忆红 发表日期:2005/10/23 13:04:30 浏览:585 |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地区县市级职中发展办学特色的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发展新形势呼唤县级职中办学新思路
1、“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内涵及大职业教育的格局构想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同属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实力最强、发展后劲最大战略要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全面整合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打破经济割据的行政边界,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全民福利最大优化目标,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目前,这种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内的15个大中城市间的合作、交流领域越来越广泛。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在这种空间一体化的整合与提高中,如何积极应对?有识之士们提出了“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构想。提出了三方面的“大职业教育”合作意向,有关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建立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大市场,共建长江三角洲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市场、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同市场、职业教育成果的共同市场。
第二,制订长江三角洲职业教育区域公约,共同开发职业教育市场,促进职业教育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建立具有整合、协作作用的大职业教育网络。
第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咨询研究机构的推动作用。
2、“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县市级职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据预测:未来十年内,上海发展每年需要补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万人左右,苏州每年需要5万人,而两城市每年的本地职高毕业生数量还不到40%,这大大扩大了周边中小城市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
机遇一:区域内的交通一体化(“四小时通勤圈”)使各种“进出口”交流成为可能。
“四小时通勤圈”发达的交通,使区域内任何两个地级城市间的行车时间在4小时以内,这为县市级职中与周边城市的各种联合、交流变得极为便利。以笔者所在学校“吴江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到区域内的四大核心城市苏州、上海、杭州、南京的行车时间分别只需15分钟、2小时、1小时30分、3小时,这就为学生的出口就业、异地实习,教师的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机遇二:区域内的信息一体化、资源共享,为校际合作、优势互补提供了便利。
区域内的信息一体化打破了信息封锁和阻碍,疏通了信息流。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为县市级职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优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不同层次学校间的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挑战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对人才质量要求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目前,长三角区域被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必然要求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产业整合、提升产业层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要依靠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社会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市级职中如何在自身资源、师资优势不足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挑战二:行政格局的打破,“优胜劣汰”的竞争更趋激烈。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省市招生、就业的渠道和机制将更通畅和完善。原有的区划内行政规划、平衡的模式将被“长三角”大规划打破,对此,有实力的职业学校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市级职中失去了行政保护,如不及时与市场接轨,及时转换办学思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随时都有被“蚕食”和“并吞”的危险。
二、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精义阐释及现状对比
“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全方位精辟论述,其精义概括如下:
1、生活主义、衣食主义皆不能成为职业教育之主义
“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同,故生活之不能为职业教育独专之主义者,以其泛也。”;“职业教育敬以衣食为主义,则衣食充足者不必他求,可以不受职业教育矣。且以衣食为职业教育之正的,则一切计划将趋于温饱之一途,此衣食主义亦适于职业教育也。”
延展性阐解:陶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既不能泛化成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又不能狭隘成一个讨得温饱的手段。前者太宽泛,后者太窄、太庸俗化。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该有自己的特色,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定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方向性问题。目标特色不明,则犹如皮之不存,其他一切花样均成无物可附之毛!
现实对照:如今,大部分县市级职业中学因招生形势严峻,职业优势不足,普遍存在着“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不得不令人担扰,长此以往,那漫天飞舞之毛,望之热闹,却永远失去了足下坚实的土地!
2、职业教育的特色——应以生利为主义
“生利有二种:一是生有利之物,二是生有利之事。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延展性阐解:陶先生所谓的“生利”即“生产”,就是“增加物力之有利于群生者”这里的“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利群”,他所说的“生有利之物”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生产;“生有利之事”是做为社会进步、大众幸福的事。并在生利之时能安乐其业,在为人们创造幸福的时候,自己获得快乐和幸福。可见,先生所创导的“生利主义”既包括了“生利”的物质层面,更涵盖了它的精神层面,只有职业教育部门的每个层面、每个个体都以如此“生利”为目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快乐的、创造性的教育。
现实对照:按照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善和产业结构,江、浙、沪“长三角”经济发达发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连年上升,这些地区大中城市的职业类毕业生已经远远不够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急需地区内的县市级职业中学来补充。
然而,事实上,县市级职业中学的招生情况一直不景气(除因为初中毕业生数的回升带来的暂时温饱外)。究其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家长因经济条件的提高,择业观念出现超前性,形成了追求“高学历”之风,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将来有个“高收入”的职业,家长们宁愿倾其所有,装满了钱袋、削尖了脑袋往普通重点高中钻。最后落到职业学校的,不是分数场上的失败者就是家庭条件困难者,进得职业学校,只为混张文凭、拿个技能证书、找份工作。于是,在一定程度上,职业中学成了“弱者收容所”,于是,老师对着学生叹气,学生望着老师喊没劲,如此恶性循环,使职业中学完全背离了“生利”的方向,无可奈何地降格为“衣食主义”,甚至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托儿所”。
3、职业教育的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盖已立而后能立人,已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然职业教师不徒负养成生利人物之责,且负有改良所产事物之责,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盖教生利之法,随业而异。为职业教师者自宜熟悉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皆能浃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有为标准,然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
延展性阐解:陶先生对职业教育师资要求的阐释可谓既精辟入理又细仔到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集实践型、探索型、创新型为一体。这样的师资要求较普通中学之教师,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是职业中学保证教出“生利”之学生的关键所在。
现实对照:若要评价目前职中教师与普中教师孰优孰劣,恐怕在很多方面没有可比性,但若以陶先生要求的“三要素”为标准,县市级职中的师资队伍的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其中尤以三要素之中的根本——经验,最为缺乏。原因有三:A、随着“普高”的连续升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曾红火一时的职高、中专,成了昨日黄花,风光不再。随着职业中学教师工资待遇明显滑坡,以及教师职业终生制的打破,一些曾经从企业跳槽过来的经验丰富的实践型教师,面对外资企业优厚待遇的诱惑,又一次跳槽了,还有一些多年来被老教师带出来的青年教师也追随着“私奔”了。B、许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学校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多已经严重滞后,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比较差,到了学校,面对新的知识、新的设备,无所适从、无以应对,只能边啃着书本,连应付着学生,探索和创新更无从谈起。C、大部分县市级职中,因为政府投入少、生源的不稳定,在硬件投入方面资金严重不足,常常捉襟见肘,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内的大量企业以制造、电子、气电、机电为主,这些专业的投入巨大,县市级职中大多无力投资到位,因此,实训设备的不足,使教师无法正常参加实践。
4、职业教育的设备——一曰自有之设备,二曰利用职业界之设备
“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曰自有之设备,二曰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但无论设备之为己有,为利用,学校教师莫不可因以生利。”
延展性阐解:陶先生是贫民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大力推行农村职业教育,深谙农村学校本身资源的有限,他提出的“利用职业界之设备”实在是从实际出发的高招,借他人之器,磨自身之玉,实在不失为县市级职中“借鸡生蛋”的良策。
现实对照:县市级职中设备不足和设备滞后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许多学校普遍采取的办法:一是“等、靠、要”,向政府伸手;二是寻求企业合作。向政府伸手,求来的雨总不大;寻求合作办学,能牵起手自然好,但“阔佬”的手,往往不是县市一级的“小户人家”可以攀得的,客观上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劳动力准入制度”还没有健全,“职前上岗培训”根本没有实施,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往往觉得将钱花在不必要的培训上,不合算;那些高科技企业,观念相对前瞻,但他们瞄准的合作对象往往是大中城市技术实力雄厚的职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因此,县市级的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企业与学校签定长期的“订购”合同,学校解决的是“产品”(毕业生)的出口问题;至于定期到企业实习,企业是不会接受占了他的机器却出次品的实习生的,等学生真的到工厂去实习,其实已经是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熟练工了。
5、职业教育的课程——按事施教,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
“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职业课程既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
延展性阐解:陶先生当时进行的职业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广大劳苦大众,应该是很实用主义的,让人感佩的是,他除了提出“学一课,成一事,毕一课,生一利”(一课即一门技能)的学徒式方法外,还从发展的眼光提出了“按事施教,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这与现在流行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指导思想其实是一致的。
现实对照:县市级职业中学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着“变相普通中学化”的倾向,为了与普通中学抢生源,靠“高职升学率”打牌子已经成为所有兄弟学校的共识,因此举而成绩辉煌的学校屡屡被刊登在报刊杂志,以供弘扬光大。于是,所谓的“宽基础”成了文化课的加压和攻坚;所谓“活模块”成了专业课的“缩水”和技能课的“脱水”。这样,虽然有高职考试指挥棒在“优化”着转:专业课的大综合、技能考的升级等,依然压不了这些学校“重升学,轻技能”的强劲势头。
6、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曰才能,二曰兴味
“大凡选择职业科目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能选最适之业而学者,生大利不难,凯仅生利己哉!”;“择业不当,则虽居学习生利之名,而究其将来之生利与否,仍未可必。故欲求学业者归业,必先有精选职业之方法。
延展性阐解:对职业中学学生的选拔,陶先生提出了“人尽其才”、“唯兴是用”的原则,实在是尊重个性、尊重人的发展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若能如此,中国的爱迪生、瓦特、史蒂芬逊也许早就诞生了;至少,职业中学的校园里,创造的火花会时时迸发了。
现实对照:目前,大部分职业中学是没有多大选择权利的,只能被选择。而选择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也非“才能”和“兴味”的驱使,只有失败后的无路可走、迫不得已,这样的生源状况要使之“归业”尚且有难度,更何况“生利”?
三、基于“生利主义”的“多维化”办学特色
在“长三角”区域形势、经济形势、大职教发展形势下,在陶行知生利主义职教思想指导下,认清目前县市级职中存在的问题,依托“长三角”大环境优势,充分发挥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积极构建“多维化”办学模式,将使“长三角”地区的县市级职中在机遇和挑战中提升办学水平、凸现鲜明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得更坚实。
1、办学形式多维化
既然职业教育应该以“教生利”和“学生利”为唯一目的,那么顺应时代发展、地区形势、市场变化,为各种渴望在自身岗位上更好地“生利”的人提供“生利”的教育和服务,应该是职业学校的使命。因此,目前县市级职业中学必须突破单一恪守学历教育和封闭式办学的模式,积极探索联合办学,职前职后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使办学类型多样,办学形式灵活。要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例如,目前大量涌入城市的打工一族,文化素质普遍很低,专业知识更是贫乏,面对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岗位需求,他们渴望有机会为自己充电,灵活设置符合这类人群的课程体系、授课形式、学分制、滚动式弹性学制,为他们开设补习班、培训班等。
2、招生标准多维化
目前,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既凸现出我们职业教育存在的许多不足,也暴露出我国职教生源素质的低下。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多方重视,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将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发展,形成初中高体系完整、相互衔接,又能与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体制。职教和普教不再是等级、智力上的区别只是分工的不同和人才规格、人才类型的同时。
在这种前瞻性的职教招生改革思想指导下,“长三角”地区可以率先进行试点,因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短缺的技术工种,甚至出现了二三十万年薪聘请的情况。在这样的吸引力下,县市级职中可以率先尝试陶行知先生提倡的“职业试习科”形式,即在一些初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技能课程,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智”和“兴味”,为将来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职高招生时,除了一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外,可以尝试在科学的心理测试下根据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来确定其适合的专业。这样,职业中学才能逐步摆脱“弱者收容所”的尴尬局面,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兴趣,满足内在需求的“生利主义”的教育。从本质上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办学影响力。
3、联合渠道多维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为县市级职业中学利用区域内“大职业教育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校可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与各类学校、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多维化的联系。
例如,针对自身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可以与周边该专业设施一流的兄弟学校签定“实训合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相对集中实训时间,定期分批将学生送出去进行技能训练。如笔者所在的“吴江职业高级中学”距苏州机械学校只有十几分钟路程,在自己无力添置更多数控机床的状况下,为满足周遍地区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完全可以采取“早出晚归”的异地实训手段,这样既节约了投资,又避免了区域内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还为带队的实训老师提供了向强校老师学习的机会,提高实践操作和指导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也可采取“交换培养”或“异地委托培养”的方式,将自己的强项专业打出去,接受“外来户”,打响品牌;将自己薄弱专业的部分学生和老师在实习期送出去“委培”,提高学生质量、提升教师水平,寻求今后做强之路。
4、师资培训多维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是保证21世纪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县市级职中大多建校较晚,教师普遍较年轻,缺乏实际经验,尤其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县市级职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如上文分析,目前县市级职中在师资上最大的不足是“实践经验”不足,“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要培养“生利”之人,必先丰富教师的“生利”经验。因此除上级部门组织的“四新”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多维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长三角”大职业教育圈的形成,必将使区域内各学校间、校企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便利。为此,可以通过跨校师徒结对、名师引领为年轻教师聘请外校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实习教师与职教师轮番指导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动手能力;聘请有关企业技术骨干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定期来校交流、探讨、指导实习教学;派出本校教师进驻企业观摩实习、顶岗挂职,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并逐步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这样,一定能够加快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步伐,切实提高教师的“生利”经验。
5、课程模式多维化
“按事施教,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发展陶先生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树立起“专业群”、“能力群”的培养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的来临,产业结构高速的深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型,而是多层次的专门性、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因此,遵循“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建立模块化、综合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应该是课程设置的总方向。但是,模块的大小、组合的形式、内容的侧重、授课的形式,应该是灵活的、多维的、从实际出发的。
例如,同专业的学历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味”、不同思维方式分成不同类型的班级(A类学生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练习。B类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前沿知识的了解,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C类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信息的学习。)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在培养相同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不同的关键能力和相关能力,以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岗位的需求。千万不能舍本逐末,一刀切地将所有班级都办成以升学为主的“预科班”,淡化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背离职教的活水源头——职业特色(生利),“肥”了名声(升学率高)、“瘦”了特色(技能低下),最后两头不着实,被市场淘汰。
各种非学历班的课程设置更可因需而异、因人而异,灵活设置。
总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内的县市级职业中学,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形势,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激流勇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