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 |
作者:胡继渊 发表日期:2005/10/18 18:14:30 浏览:523 |
加强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旨和重点,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学习借鉴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对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陶行知的有效教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内涵:用书、创造、求真
有效教学是有实效性的教学。这实效性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其实,有效教学并不是现在新提出的。中国古代孔子等教育家早就提出“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强调在教学中要破除一个“虚”字,倡导一个“实”字,主张“实修实证”、“以实济空,以动济静”,概而论之就是“黜虚崇实”。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并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有效教学理论。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读书”一定要“用书”, 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涵。
我国自古至今都把读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学生读了许多书,但不会运用,这就是无效。因此,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问题上,陶行知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他批判了脱离“用读”的读书,认为这是死的、假的、静的读书,是没有生命力的,障碍生产、建设、创造的读书。他大力呼吁“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根据陶行知的论述,要用好书必须要做到:一是把读书和用书这两者统一起来。首先要认真读书,这是获得专门智能的基础。对学生来说,一定要通过读书把握好国语、数学、外国语和科学方法这“四把鈅匙”,防止产生“裂痕”。同时,要把读得的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使知识的根必须安在自己的经验里。陶行知认为,学生掌握知识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而“亲知”(学生个体的“行”,即实践)是“闻知”、“说知”的基础。学生个体获得直接经验是接受间接经验和进行推理的根基。因此,与其说“读书”,还不如说“用书”,“读书”和“用书”绝不能分开。二是读书和用书都要以“做”为中心和基础。事情怎样做,就需怎样读、怎样用。陶行知举了一个学游泳的例子。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陶行知认为,读书的有效性要体现要“做”上,而“做”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效果、思想的凸现和新价值之产生上。
2、“致用”一定要“创造”,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
我国古代传统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想以“致用”作为最高境界。而陶行知先生却不以“致用”为满足,始终把“创造”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我们从陶行知对教学改革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大多是谈的“创造”,而且他的教学有效和“致用”思想总是和“创造”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认为,“致用”即有用于世,就不可能没有创造,创造是“致用”的本质功能。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深刻分析了人类历史是一部创造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创造力是我们千千万万的祖宗在至少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的结果”。在他看来,创造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普遍意义。他还进一步论证了儿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论断,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这地,并大声疾呼教学要尽心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
3、“求知”一定要“求真”,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内涵。
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求真”。陶行知的有效教学思想突出了一个“真”字。他认为,求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围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主线展开的。他多次告诫青年学生,不要一味求知,要切记“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大字,将终生受益。陶行知所提出的“真”,既不偏于道德一端,也不只是求科学真知一端,而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合二为一,是“真善美合一”的综合素质的体现。陶行知认为,有效教学首先要学生“立身”,奠下“公德”和“私德”两块基石,筑建好“人格防”,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态度和能力,克服无知、武断和偏见,发展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理、会通、分析等能力,以求实和严谨的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再次,要让学生接受美育的熏陶,创造美术精神,追求质朴,远离奢华庸俗与低级趣味。这几方面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成“真善美之人格”。根据陶行知的理论,有效教学最终还是要“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这是整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不完全、命分式的发展。
二、原则:自主、和谐、实践、发展
有效教学原则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必须坚持的准则。陶行知虽然对有效教学的原则没有单独论述过,但是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实践都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从他的论述和实践中看出,他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围绕“自主、和谐、实践、发展”这八个字开展的,具体地说要坚持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有效教学过程包括有效教的过程和有效学的过程。这两方面只有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此,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要从学生兴趣愛好出发,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把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同时定位在“做”上,教师才能教得主动,学生才能学得活泼,教学双方才能有效。要处理好教与学关系,陶行知还提出,要注意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另一种是教师只管教,不问学生的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教学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是盲目地灌输学生,给弄成了烧鸭。根据陶行知的这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不统一是造成教学过程无效性的重要原因。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双方,他们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进展。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确立有效教学的责任意识。对教师来说,要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切实做到爱教乐业,献身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同时教师一定要好学不倦,博学多闻,精通教学业务,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要有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动力,具有“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的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确立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并不在教,而是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生是有效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有效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指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更要进一步说,使他不得不愤,使他不得不悱。”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在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教师要关爱学生,学生要尊敬教师,师生互尊,以人教人。他说:“教师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界限;人们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他又指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师生在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3、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纲要草案》中提出“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他指出:“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开启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他同时强调:“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至于“意志教育”,他认为它“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他还认为“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所以,陶行知主张学校应实施“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得到完备的发展”。我们只有像陶行知那样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使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合一,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生扎实地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目标。陶行知一贯主张以生活教育为中心,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他强调一定要学好理论知识、前人经验,全面接受“人类全体的”和“间接”的知识,并明确指出,假如我们要抹杀别人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不去学习和运用,那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呆子。他还说:“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的经验里,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有了这个‘一’才能收‘三反’‘知万’之效。”在这一点上,陶行知己经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说得很清楚了。陶行知在教学上强调“做”,强调实践,并不是轻视理论知识和不要接受前人的经验,而是要求“手到心到”,“以期理论和实践之统一”。他在育才学校就是按照个原则,规定了“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典范。他还再三强调在教学上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朵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和教;另一种是一提到教学就会联系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学就是读书和写字,除外便不是教学。这两种误解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
5、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注重差异的关系。
因材施教是我国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有效教学原则。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这原则。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发展。他深有体会地说:“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如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教师教育儿童,就要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如何,不能拉得一样。儿童不但有需要,而且还有能力。如男女遗传下来的生理不能一样,他们的能力亦不能一样。有因年龄不同的,有因环境不同的,有因天性不同的,因此,教师教育儿童,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他还形象地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因作物性质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也不同。他说:“需要因村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培养学生就和作物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个性,促进了发展。
三、方法:诚、活、动、新
陶行知指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根据陶行知这论述,我们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方法。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字:
一是“诚 ”。 这“诚”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真诚而实在的学习态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智育大纲》演讲时说,智育所有事,而皆所以致其诚也。故本校智育,亦以诚为本。这“诚”的涵义是指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陶行知要求学生以求实和科学的态度来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实现其“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有效教学目标。
二是“活” 。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陶行知认为旧教学的积弊就是“死”,既脱离生活,又无创造。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按照陶行知的主张,教与学都要走向生活,贴近生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即教师要在做中教或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或学中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向极乐世界探索”,“人人做研究工作”,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三是“动”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动、学生动、师生互动,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注重自学,参与实践,探求真知,获得体验;在自学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时,主动发问,在发问解决问题中求得长进。其次,讨论也体现学生的动。陶行知认为讨论有交换知识、彼此鼓励、互益兴趣三大好处,但必须做到“四戒”,即戒闲谈、戒盲从、戒成见、戒武断,他主张讨论要有“忘己忘人”、“真理是徇”、“独抒己见,不畏诽谤”的良好心态。再次,学生的动还体现在学生的运用知识上。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对教师来说,“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知识有新旧之分,“征求知识之方法,亦随知识之性质而异”,学习旧知识有二法,一曰交谈问答;二曰读书上。学习新知识亦有二法,一曰观察;二曰实验。他认为实验的方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学问。陶行知提出了“十字诀”、“五字诀”、“八问”。“十字诀”为:一序,即循序渐进;二勤,业精于勤;三恒,持之以恒;四博,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做好笔记;七新,温故知新;八专,专心致志;九思,多加思考;十创,敢于创新。“五字诀”是:“一”,即专一;“集”,即搜集;“钻”,即钻研;“剖”,即分析;“韧”,即坚韧。“八问”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缘故、什么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数目、什么动向。
四是“新”。有效教学是创新教学。陶行知认为,这个“新”的涵义:一是“自新”,从实际出发的新;二是“常新”,经常新;三是“全新”,内外一致的新。陶行知还认为,以教人者教己,以自觉者觉人,这是创新教学的前提。他提出,要引导学生创新,教育者必须要有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师要加入学生的队伍之中,相亲相知,共同生活,共同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思考,提离奇古怪的问题,要避免武断和强求一致,对学生有价值的设想要用激励的方法,支持他们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创新。陶行知强调,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就是说,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才会结出丰硕的有效教学之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