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惠秋   发表日期:2005/05/12 19:13:51   浏览:13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批判地吸收东、西方教育思想精华与改造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结晶,它是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它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了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将我校的“学陶师陶”工作引向深入,更为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紧扣校本研究,立足特色建设,融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努力使广大师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空间和方式,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使教学更有效率,学校更具活力。
    一、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营造一个更能贴近师生真实世界活动的空间: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我们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有效的生活教育环境的创设,伴随着人的活动,并在达成一致中,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走向真、善、美,真正实践着陶老所言的“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它的创设应是匠心的,因为我们深知:“所在学校最有价值的和最能获得的资源是环境本身。”“分湖是草园”的辟建就是其中一例。它占地近百平方米,里面种植着上百种常见的药草,为人展示着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同学们参与管理——除草、松土、施肥,从中懂得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初步知识,感受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充满绿意的园地是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之一。也许正由于这个“绿色基地”的独特性,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亲近了自然。这也就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初衷:“情感第一,认知第二”吧!除此之外,校园内更有世界珍奇动植物图解展、绝灭动物纪念馆、土地荒漠化现象、百草园绿色档案库、绿色书亭、环保长廊等众多环境教育基地,使学校真正成为贴近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世界。
    二、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辟一方更能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场所: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我们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场所。为此,我们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植绿护绿,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96年起,我校持之以恒,坚持每年组织学生向有农田的家庭发好一封告家长书,要求学生家长自觉保护大气环境,不在露天焚烧麦秸菜梗。上学期,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为我们的家园更洁净”的活动。全镇一千三百多名小学生小手拉大手,签协议,作宣传,对全镇农户麦秸菜梗作了合理处理,有的作燃料,有的用麦秸围猪圈、鸡圈,更多农户用作围田当肥料。这一举措,在当地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另外,本着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融教育性、开放性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特点,以名闻遐迩的分湖为调查对象,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以“我们的分湖”为题的项目管理式的社会调查考察实践活动。我校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组建兴趣组,贯穿以研究性学习为理论依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促使其有初步的环境治理能力——让学生运用科学家科综合知识,走向社会,深入环保第一线,开展调查(考察)实践活动:采样、分析论证、提出整改方案,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我们汇编成册的《分湖水·百草园·绿天使——身边的环保小故事》记录着我们芦墟镇中心小学全校师生亲历环保实践的每一个亮丽缩影。
    三、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设多条更能吸引师生交流探索实践的途径: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实现方法,我们师生的成长,同样也离不了实践。“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为此,我校紧循教师专业发展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教育行动研究,建立了中心议题研讨活动的教育研究制度,广泛为教师搭建对话的平台,教学做合一,实践——反思——交流——研讨,由此,将教育行动研究作为广大教师教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引领教师发现问题——“对教育行动”开展研究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通过反思和合作,学会发现和界定问题。我们的中心议题来自于我们一线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都是我们的老师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也便是行动研究的起点。(二)引领教师实践探索——“在教育行动中”研究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我们教师本身等方面,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得有所改善。老师们有了大家共同所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科教研组月中心议题,从而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去,因为我们的教师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实践之树常青吗。老师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发于校园网上的“芦小论坛”,以求得资源的共享。(三)引领教师反思提升——“为教育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旨在不断改善教育行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议题研讨活动是一种实践探索,反思提升的途径。我们更是着力于引导教师通过实践所收集的资料,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由此,我们想到了教例研究,同时,我们也想到了教例后的解读。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建立、健全,尤其是“芦小论坛·课改沙龙”的辟设,学科教研组每月的中心议题纷纷上论坛展区,随后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实践探索,更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课间课余,学校家里,老师们将自己的实践所得,撰写教学后记、随笔,跟贴于本组的议题后,实践——反思——交流——研讨,提炼教学经验,提升教育理念。
    另外,我们着力于提倡:营造和谐和教育生态环境,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构筑实践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我们更是紧密结合于学校的特色建设,以环境教育为载体,在学生中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都得到了培养与增强。
    我们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教学改革发展为本,立足校本,立足人本,立足生命,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使广大师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空间和方式,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使教学更有效率,学校更具有活力。我们始终坚信:特色是品牌之翼,教师是立校之柱,学生是事业之本。我们更是着眼于整体发展,立足个性成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将学校办成师生共赢的“双向出彩地”,以求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