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
作者:姚玲英 发表日期:2005/05/12 19:12:35 浏览:1612 |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说到的,这些话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也有句“三岁定八十”的老话,同样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的的确确,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在此,我想谈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家园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特别强调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了。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在家庭的配合与补充下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从而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养成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主好的行为习惯。再者,要将幼儿园的一些科学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养成的一些习惯、行为如果在家里家长也能同样如此要求孩子,相信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得以巩固、养成。
二、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比如,有的教师一心想纠正小朋友打人、捏人的习惯,便采取严厉批评的方式,但结果却是不尽人如意。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进入小班的小朋友在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早上快乐的桌面游戏活动就代替了哭喊声。满桌的玩具积木,孩子们是玩得不亦乐乎,与新朋友之间的隔阂减少了,增进了与新朋友之间的交流。可是,一到收积木就成了老师最头疼的时候,因为刚才发下去时还是分类整齐,分门别类的积木顿时在了一团糟,娃娃家玩具、雪花片、管状积木等等统统成了一家子。而老师的大声喊叫声根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思来想去,我就设计了“积木宝宝要回家”的活动。经过了这次活动,加上平时的一再提醒,我班孩子很快养成了不乱放积木、爱护玩具的良好习惯。看到地上有积木时随时能听到孩子们激动地说着:“老师,这里有个积木宝宝在哭,我要送他回家。”
三、因势利导。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正确地指导,慢慢地引导。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责怪,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以前我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子,有事没事总爱挥出自己的小拳头,老师的经常批评使他失去了好朋友,恶习更是没有改正。有一次,他的玩具被人拿走后竟然破天荒地没有生气更是没有挥出小拳头。我马上利用这样的教育优势在全体小朋友面前对他进行了大肆赞扬。在这样的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育中,慢慢地明明打人的次数少了,得到的朋友多了、快乐多了。我发现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受,自然在控制自己的行为方面也就做得更好了。
四、言传身教。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期是属于好模仿的阶段,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完全取决与周围成人的教育与影响。孩子们还特别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老师不经意的一句不雅之言、一个不佳动作,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教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在这方面的感受甚深。日常活动中,老师也会有需要小朋友帮忙的时候,每次得到小朋友的帮助后我一定不忘微笑地对孩子说声:“谢谢!”;在我不小心踩到小朋友的小脚时会及时地说声“对不起”,并关心“是否踩疼了?”类似的情况多了以后,孩子们在与同伴、老师交往时会很自然地运用礼貌用语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