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解放孩子,让孩子施展“创新”的翅膀
作者:袁云美   发表日期:2005/05/11 19:10:21   浏览:677


    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老师告诉得多,学生思考得少;过分追求答案的统一,而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究其原因,是教师人为地缩小了孩子表现的空间。都束缚儿童的手脑,羁绊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儿童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让孩子从紧迫的时间里和狭小的空间中解放出来,还孩子一个广阔的、富有个性的表现的空间,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更好地施展“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
    一、解放孩子,还孩子一个阅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凯巴伯森林曾经的美丽以及文中一些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再让学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句子。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读课文,在组内讨论并画出文中有价值的语句。教师再进行归类、指引。最后通过读书交流自我的感受和理解。实质上,这些都在为孩子们的自我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课堂上个性的释放、创造力的培养搭建着平台。而实践证明,这样的读,他们的确自由、快乐、积极、富有创造力。
    二、解放孩子,还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
    我国古人把“熟读精思”作为一条重要的阅读规律,可见他们很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其中的每一种能力都离不开思考能力。然而在这信息多元的时代,干扰学生思考的手段却越来越多:课始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录音中的范读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自思;课堂上,过多的直观教具,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过多让优等生答题、朗读,代替了其它学生个人的思;形式主义的小组讨论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自思;现成的教案、答案代替了学生的思;过多的课堂表演、演示占用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必然难以感悟,没有了感悟,更谈不上“个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草塘美景”这一段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主的学习课文。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场所欲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确定关键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看法,这就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正是由于教师给了他们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设出和谐的氛围,使他们能依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创新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三、解放孩子,还孩子一个答案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追求答案的统一,全然无视言语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阅读主体理解感受的差异性、将理解感受诸文字形式的多样性。学生那可贵而又稚嫩的创造精神就在无情的“标准”下惨遭扼杀。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解,这也是以文为本和以人为本双重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它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独特的经验、感受。要求我们的问题必须少一点刚性,多一点弹性,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以便他们解除心灵的禁锢,放飞自由的翅膀,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了课文《三袋麦子》,我让学生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有的说: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说: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还有的认为他们三个应该互相学习……。对于学生这些多元化的回答,我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学生的创造力便在更大的时空中得到了舒展。
    总之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解放孩子,还孩子一些广阔的空间,那么,可以肯定地讲,这样的课堂一定能赢得孩子的心,使孩子“创新”的翅膀得到更好的施展。
    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我觉得很贴切。“课堂是知识的河,是生命的河,是承载课堂文化的主体,是儿童个性张扬、创新精神孕育的蓝天”。我们只有解放孩子,为孩子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更为和谐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了们拥有开放的视野,睿智的心灵,创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