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沈为群   发表日期:2005/05/11 19:09:15   浏览:597


    “真正的教育必须能造就思索、能建设的人”,应培养年青一代成为“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大力倡导创造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也是其教育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他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创造人才。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毋庸讳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的、感性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时空局限于课堂,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自主研究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手段单一、方法机械,重视知识的简单识记,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引导;课堂教学以应付考试为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生活。为了改变这状况,我们必须做到下方面:
    一、民主宽容是创造的温床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地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努力营造学生心灵自由放飞的沃土,提供机会让学生创造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1、给学生说的自由。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除了按预设的教学目标组织课堂外,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思想的余地,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轮流上台,与教师、同学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自我表现的意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答案采取延缓策略,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创造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勉励他们在自信中独立地自由思考,碰到“疑难杂症”允许请他人帮助,共同协商、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随着广阔思维空间的形成,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2、给学生错的宽容。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常常报怨学生连“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都不知道、“哪是权利、哪是义务”都分不清,还什么政治!不出错误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太习惯于将自身作为思考半径,从而忘记了“所有的创新都是尝试错误的结果!”其实对学生而言,因为他们不成熟邮购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许学生出错,就是扼杀了学生发展和创造的可能性!只有学生出错,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或师生间的相互启迪,才会达到教育的纠偏效果,这也恰恰是教师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允许学生出错,还学生“错”的自由,是教师对学生价值的承认,对学生创造力的真正尊重和爱护。
    二、兴趣爱好是创造的动力
    兴趣爱好是焕发智慧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入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没有兴趣的个性只会如死水一般地凝滞。任何教学、教育措施如果能焕发兴趣,就能解放儿童,解放他们的脑、手、嘴,促其手脑并用,能言善道;就能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1、情感激发。政治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教材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诸如讨论课、听讲座、看录像、社会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记得“美国总统布什连任成功”的消息传开那天,当我走进课堂就感觉出学生的情绪都非常激动,个个议论纷纷。在这种气氛中是很难把教学内容讲下去的,我站在学生中间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的民主本来就是‘驴象之争’,玩的就是有钱人的游戏。你们是怎么看待资本主义民主的?”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各抒己见:“美国的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美国的穷人是没有民主可言的”“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虚伪的民主”……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观点、一个个颇具创意的论断,顿时呈现在课堂上。
    2、成功激励。学生的兴趣能够焕发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来成果,而学习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和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成功是兴趣之母。为此,我们要相信“千百个小孩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创造者,发明者”。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自身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机制。第一次的、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微不足道的学习成功,对那些“笨孩子”都会构成巨大的动力,并成为他们获得“自由”、探求新知的起点。
    三、批判质疑是创造的种子
    创新需要有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需要量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的勇气。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以这样说,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充分发挥“问题”这把钥匙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点燃创造的火花。
    1、“问”起于思。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解放了时间,“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慢慢学会质疑。如在学习“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思考题:我们今天的电脑如果放在原始社会,能不能发挥其效能?为什么?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允许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帮忙。经过一番问题的思索和资料的查询,有的自言自语地说:“电脑是高科技产品,使用时没有一定的技能是不行的。是能还是不能呢?”有的同学与同桌讨论开了:“你觉得能还是不能?”“能。原始人经过培训,就能掌握电脑知识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不能。原始人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很差、生产经验贫乏,因此他们不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同学们在“能”与“不能”的争论中,大胆地想象着、思索着……
    2、“问”因人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要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通过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如在教学初二《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小组协作和自由学习的环境。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段录像——生活中常见的清新空气以及由于人为破坏的被污染了的空气,让同学们观看;然后请同学谈谈观看后的体会。同时向同学们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看哪位同学问得最多、答得最多、为本小组作的贡献最大。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悄悄地问:“我只想到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你想到了什么?”“我只提出了一个,你能提几个?”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善于表达、善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3、“问”终于省。学习的过程是在个体交流与共享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是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陶行知先生强调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对教师来说,成功的教育不是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次的训练、提问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自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到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经过自我反思,不仅让问题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