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 |
作者:范晞熊 发表日期:2005/05/11 19:04:02 浏览:634 |
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念,充分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效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践陶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切入点和闪光点。审视和反思我校两个课程改革实验所走地的轨迹,及时梳理、分析与思考经验、问题,对进一步深化课改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与困惑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学习活动。
但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我们也存在着困惑和问题。
首先,表现在认识观念方面。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以活动为中心展开,这与学科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选择什么样的活动,需要师生共同设计,生成性很强,而学科教学中,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是非常明确的,学科教学总是按章按节编排好了文本内容,这使教师观念上转不过弯,很不习惯。在过程方面,不再由教师教学生,而是要教师与学生结成伙伴关系,协作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显示不出一些“优势”,教师的“权威”情结、“教诲”心态又使教师不放心、不适应。从活动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个性情感,而不再是学习和掌握“预定”的知识,与中考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实质性联系,使教师思想上不能重视,影响了动机。
其次,表现在实验操作方面。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一般以活动的形式展开,但这个活动既不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做一点调节和休整,也不是少数积极分子或有特长的学生的兴趣小组,作为一门课,就要探索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与以书面或阅读教科书为主的学科作业又明显不同,大量的是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实验、查书、上网、调查等,这些作业完成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及反馈的方式,正确性、合理性、真实性的评价等都是难点。
学校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主体,如何配备教师,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工作成效的交流和评价,排入课表的每周一节课究竟如何操作,都需要探索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中,也碰到了安全问题、资源问题、时间问题和家长、社会的认同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二、对策与成效
在实验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和偏差,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只能通过校本研究实践反思来解决。通过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形成了以下策略。
1、课程开发三突出。
首先,我们突出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备课组,成员有分管校长、教导、教科室主任和兼顾各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计划下,定期集体备课,及时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第二,我们突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起初,我们从便于组织管理考虑,将研究性学习课安排给班主任,但这样难免有“搭课”之嫌,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较多。为此,我们改进为由学校推荐,学生聘请指导老师的方式,每年级落实3-4名青年骨干教师,采用“走教”的方式,在年级平行班中轮流上课,这样学生可以在多个教师指导下开展多项研究。第三,我们突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自主研究。
2、课题选择三原则。
首先,我们鼓励学生选题贴近生活,有趣味性,有实践性。那些过大或过小的题目,不易研究或不必研究的题目予以放弃。第二,选题尽量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盛泽是丝绸古镇,弘扬丝绸文化是校本课程的主体,学生选择这方面的专题是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第三,引导学生选择与现代科学发展有联系的专题,如学生选择的吴江市中小学创建绿色学校调查等。
3、时间安排三利用。
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课,主要仍以课堂学习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交流选题的原因,交流活动的方案,交流实施的过程,交流研究的结论。部分研究性学习课也让学生到机房到阅览室,在校园内分组活动。许多专题的研究,需要较多的精力,较长的时间周期,我们在时间上,首先利用双休日,相对较小的题目,2——3个双休日可以完成。第二,利用五一节、国庆节长假,假期前确定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假期中分工负责,假后交流汇总。第三,利用寒假、暑假,由学校统一组织和规划,集体讨论选题,确定方案,交流信息,大量的研究工作放在学生假期生活中。
4、内容形式三结合。
为使研究性学习做到教师、学生的全员参与,具有生命力,首先我们在研究的内容上与学科教学结合。学科教学中,也有许多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属于学科课程固有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直接与学科领域相关,但与研究性学习相比,也有共同点,都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这些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第二,在研究内容上与学校特色结合。我校以科技艺术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被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科技协会命名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我们在每年暑假的科技夏令营中,都安排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盛泽弄堂文化的调查研究,盛泽的轿车热,还安排了许多专家讲座,促进了学生的研究兴趣。第三,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需要深入社区,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在组织上就借助学校的大型德育活动。
5、成果交流三渠道。
为了交流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感悟,体会与成果,激励师生的积极性,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推进,我们以三种途径展示师生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分别以教师研讨会或学生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二是较好的研究报告学校每学期编印一次“研究性学习”专刊,已编印三期共刊登报告43篇,在全校师生中交流。三是积极参加苏州、江苏省的有关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
三、启示与理念
1、以往的学习,学生很少有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意见的机会,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相互协作,各尽所能,“优生”与“差生”的角色在不断转换,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个性情感得到发展。对社会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增强。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探究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和发展是良好的奠基。
2、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知识从专业变为“博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没有应试教育下的对立与压抑,而是关系融洽,共享成功,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选题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参与,社会资源得到了开发,课程到了开发,一种新的教育文化正向我们走来。
3、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但它并不是四个领域中的某一个章节,也不是某一个独立的板块。在研究性学习作为抓手的过程中与其它三个领域,即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质上是互相渗透,共同整合,协调发展的。
4、研究性学习从内容上可以吸收一些学科实践活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践与面向社会,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它直接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而学科实践活动主要是发展学生在学科领域的能力与素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作为课程领域,既不能以学科实践活动代替,也不能仅理解为学习方式。
5、研究性学习从评价来看,并不注重学习的结果,学生有多少发明,多少发现,不注重研究结果的理论性,完备性,不注重学生选择了多少专题,成立了多少研究小组,关注的是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参与,真实地体验,真实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求做得多好,但求做得多真。在这种对学生评价从以往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向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评价统一的过程中,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学生,真正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