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用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作者:蔡明锋   发表日期:2005/05/11 19:03:28   浏览:943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品德,使教育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以下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教育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可见让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是多么重要。我们在平时总是批评“按着牛头吃草”,其实我们在教学中还是没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时间都占去了,用于完成课堂教学计划,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少了,学生被动的牵着鼻子走。
    在一节《氯气》的公开课上我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先让学生自己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讲台上放了两瓶装在集气瓶中的氯气,同时让两位学生来研究。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他们的研究尽在台上学生的视线中,让台下的学生辨别他们研究方法的正误。他们很自然地既观色又闻味,“贼头贼脑”的样子让台下的学生气氛轻松。做好一番研究后我又让他们分别说出研究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我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如何研究,研究什么。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能力。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我与台下的学生一起指出了一位学生闻氯气的错误,虽然这位学生呛的不轻,但这种“吃一堑,长一智”的收获是无法言传的。同时我又及时指出氯气的巨大毒性,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用毒气弹(含有氯气)毒害我国无辜的劳动人民,激起学生爱国之情。对于氯气溶于水的性质两位学生也都得出了清晰的结论,他们又把现象展示给下面的同学,这样的说服力要比老师演示更好。
    平时上课老师一般不做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爆炸的实验,一方面不易成功,另一方面怕爆炸有危险,实验只是纸上谈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对化学实验的渴望。这节课上我把实验进行了改进,在一个一头产生氢气一头产生氯气的支型试管中进行实验,照相机的闪光灯一按就可爆炸,简便又安全。我让学生来尝试,起先胆小怕事的学生对着支型试管缩手缩脚,一声巨响爆炸只见橡皮塞高高弹起后,发现安然无恙后又热情高涨,对学习来讲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刻。然后我及时让学生树立:做实验一定要胆大心细,正确、规范地操作。
    在研究氯气和水反应时,我让台下学生二人一组来作探究实验,先把新制氯水滴到一张干燥的红纸上,学生响亮的回答红约漂白了。我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让学生把一张干燥的红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色仍不变。我让学生再来思考,最后我用反问:是氯气把红纸漂白了吗?那是水把红纸漂白了吗?在连连否定后聪明的学生道出氯气和水一定发生了反应,而且有一种能使红纸漂白的物质生成的结论。乘着这股东风我把知识讲清讲透。学生实验探究确实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这样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研究,学习能力自然得到培养提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培养了很好的合作精神,一位学生在操作,一位学生在记录,一位学生操作不当时,一位学生来纠正,有的小组未观察到正确现象时,有的小组来帮助寻找原因,合作学习气愤浓郁。美国谚语:“告诉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刻;让我亲自做,我才会理解。”说的很有道理。
    陶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在这样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这种氛围也是学生创造意识萌芽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人格
    陶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目标。在陶行知看来,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与渊博知识,高超能力才气的人,这样的人要求“心、脑、手并用”真善美结合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它与我们今天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去年的“马加爵杀人案”以及三年前,清华学子刘某仅“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就冷血地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等案例。这些都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不能只传授知识,所谓的学习尖子生心理素质极差、人格品德极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德。
    如在班级中,我让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具有崇高人格的伟人的言行、事例教育学生。培养班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结、奉献精神。给学生灌输: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讲团结、讲奉献。在班级工作中让每个学生勇挑重担,发挥长处,为他人服务,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经常记载班里的好人好事,作为评优秀生的依据。确立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人人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大家努力拼搏,你追我赶,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不让一名同学掉队。我还以创建市优秀班集体为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奉献自我,“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荣”。向学校申请一块小空地,在上面同学们共同种上了月季、茶花、栀子花等,它伴随着同学们高中生活成长。同学们经常到那里去转转,特别是高三学习繁忙的日子里,抽空到那里去浇浇水,拔拔草或者施上一些实验室里的肥料。那娇艳欲滴的月季、大红的茶花,香气袭人的栀子花,都将使学生心旷神怡,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在学习之余,聆听一些成功人士关于立志、拼搏、奋斗等优秀事例的讲座,激发学生完善人格品德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终身学习的思想已为大众所接受。“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都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留给学生一些自己思考的空间,教师不必事必躬亲。学生动脑后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然就会落得一个邯郸学步的后果。把验证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如我在讲授“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时,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1)FeCl2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再加入几滴新制氯水?(2)FeSO4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再加入几滴稀硝酸?(3)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混合后,再滴入几滴KSCN?(4)KI溶液(足量)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充分混合后,溶液分成三份,一份作对比,一份滴入几滴KSCN,一份滴入几滴淀粉溶液?学生认真实验后,探问究竟,从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到发现实验规律,让学生学会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知识的能力。
    允许学生探究实验失败,让学生共同探讨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寻找存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两者同样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所必须的。科学探究是教学理念,又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适用。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作这种精神。”郭沫若先生指的“这种精神”正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母鸡能孵蛋,我能孵吗?母鸡孵一个月小鸡出壳,我要孵多少天呢?等等想法激发着他。我们的教学正要培养这种会学习会思考的能力。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色。波义耳对这一以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通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教学中我要学生对紫罗兰花瓣变红的现象,作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学生的分析有:其他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吗?那就用稀硫酸、稀硝酸等酸进行实验;盐酸还能使其他种类的花瓣变红吗?那就用盐酸滴到其他种类的花瓣上观察;碱溶液也能使花瓣变红吗?那就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进行实验等等的思考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思考、从什么角度分析。近年来化学高考中学生失分原因主要表现有:审题不够仔细,思维不够灵敏,表达不够清晰等方面。教师要让教学留有余地,不拘泥于常规,不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要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师分析问题、探究知识的一言一行,也将影响和感染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作出示范。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把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引入课堂,又经常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实践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把书本知识的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实际生产中。让课堂成为生活的桥梁。新课程教材上有许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内容,如酸雨导致雕像的腐蚀、钢铁的生锈、建筑的毁坏。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油等,西气东输,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完善的人。如我在铁的化合物讲授时设计问题:(1)本地铜字铜字边角料的处理由以前用硝酸既费钱又污染空气改用FeCl3溶液清洁又价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2)贫血病人补血时医生为何要求同时多补充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维生素C有何作用呢?等等与教学联系的生活实例,有用又利于学生学习记忆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注意力。新教材课本上实物的彩图、真实的照片、漂亮的插图、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让学生对真实可信的化学知识神往。我还经常让学生分析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如:(1)分析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源于:CaCO3+CO2+H2O===Ca(HCO3)2与Ca(HCO3)2===CaCO3↓+CO2+H2O,所以在游览古建筑、古雕塑时,要控制人数,因为人们呼出的CO2和水蒸气可能将腐蚀古迹。(2)医用检验糖尿病患者用的方法,就是新制Cu(OH)2检验醛基的方法。(3)吃肥肉,容易发胖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脂肪为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摄入人体内不易被氧化而消耗,而植物性油为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摄入人体内容易被氧化而消耗,故应提倡食用植物性油,而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等等生活中的实例。
    五、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创设爱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氛围,这样才能培养有爱心、有同情心、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学生上课迟到,特别是寒冷的冬日早晨,许多教师喜欢让学生站在门口,以作为惩罚。其实这种做法害处极大:在众目睽睽下罚站,门外冷风的侵袭,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逆反心理油然而生,由于气忿,进而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情。要知道“迟到后,仍有勇气走向教室的同学已非常可贵。”教师应及时让他走进课堂,宽容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尊严,教师可在课后询问情况,严格要求学生以后改正。其实,有许多原因,我们教师也可能迟到:如路上交通原因;离家学校较远,天气不好等等。教师应体谅学生,相信学生已是尽力而为。相信: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马克思语)
    以真诚对待学生,以宽容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挖苦、当众训斥、惩罚,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立场上多想一想,多表扬,多激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利用化学教学这一重要载体,给学习后进生以爱的氛围。与后进生一起“玩”,与后进生多接触,在“玩”中培养学习兴趣,实现师生心灵的交流,还在玩中学习知识。如:我与学生一起制作“叶脉书签”,学生可把制好的叶脉书签染上不同的颜色,还可塑封永久保存。“玩”起来既有趣,又有意义,另外,还可使学生了解NaOH、Na2CO3的碱性使叶肉腐蚀等知识。又如在学习《磷》时,与学生一起制作粉笔“炸弹”或粉笔“烟雾弹”:把在酒精中混匀的KClO3与红磷装入已一头钻空的粉笔中,装完后用湿润的粉笔灰堵上,晾干后就可使用。用力向地上扔去,若放红磷较多,则产生大量白烟(实为P2O5);若放红磷较少,则发出巨大声响。玩起来既惊险,又刺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及时寻找“玩”的素材,要学生人人参与。正如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叶,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关注,少一份轻视,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