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追求新时代的和谐教育
作者:张芳   发表日期:2005/05/11 19:00:52   浏览:700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陶行知,堪称中国近代史教育界上的“一代巨人”,在20世纪的中国,把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熊熊点燃。“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要工以养生;学以名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心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陶行知)中国教育迈入了新世纪的门槛,我们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体现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追求教育的和谐。
    一、以培养“真人”的思想为指导,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目标、治学和做人标准的高度概括。的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目的在于培养与未来社会相和谐的接班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开篇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这样的“新人”要用教育预测去设计,要靠有远见的教育家去塑造。所以作为一所学校,要能在今天预测到明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必须具有超前性。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全面落实《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纲要》,培养学生今后发展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小练习做人的基本功,我校先后制定了《松陵三中三年发展规划》及《松陵三中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按照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我校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明确提出了“科教兴校”及“群体提高”的发展战略,并决定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从而保证了我校的教育理念跟时代发展的节奏合拍,从而有效避免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使学校教育纳入“三个面向”的正确轨道。
    二、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创设人与环境的和谐
    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努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保障。
    (1)美化净化校园。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我们的校园虽然不大,但可以说是乡间较美丽的校园,有绿草如茵的草坪、整洁大方的建筑、小巧玲珑的书亭、婆娑舞动的树影。学校现占地45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建有250米环行橡塑跑道和4680平方米硬化运动场地,2000平方米自行车棚,构成了一座花园般的校园。同时,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达到净化的目的。学校全面规划了绿化、卫生责任区,制定了考核办法,校园环境做到一日两大扫、一周大扫,并组织团员青年、少先队员为树木松土、施肥、除草,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使校园环境得到净化。
    (2)构建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各方面因素,根据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教育质量高标准的要求,群策群力,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征集“三风”活动等形式,确立了体现教育共性并具有我校个性的办学思想。在学生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使之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最终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在教师方面,实现两个转变:由传统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
    三、以“爱满天下”的思想为指导,塑造人与人的和谐
    (1)要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理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谩骂学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当然也不能以牺牲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牺牲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毫无价值的所谓“高分”。
    (2)要把孩子当作“未成年人”看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其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课堂内外偶尔的“犯规”应属正常。作为教师,在你瞪眼、大声斥责之前,是否先忍耐一下,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3)要把孩子当作“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看待。要知道未来的爱迪生,未来的比尔·盖茨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创造适合他们主动发展的环境,要研究有利于提高他们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方式,要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支配地位,更多地引导、唤醒、激励学生,让学生人人都能够参与,人人都体验成功。
    (4)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像自己的孩子那样体贴、关照他们。
    四、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实践人与课堂的和谐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确: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来决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思维、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1)让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以前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考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不到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现在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2)让学生获得感悟的喜悦。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中,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朗读体会中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自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地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
    (3)让学生享受交往的乐趣。“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借班上课”“课堂法庭”“教学执行单向的培养活动”等。《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
    (4)让学生在自评中张扬个性。长此以来,我们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反映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