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浅淡陶行知的“人格防”德育思想
作者:胡继渊   发表日期:2005/05/11 19:00:25   浏览:472


    人格防德育思想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所创立的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综合了古今中外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建筑人格防的重要意义、人格防的内涵以及建筑人格防的途径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创建了人格防的德育思想体系。今天,我们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认真学习陶行知人格防德育思想,对于深化学校德育改革,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 建筑人格防的深远意义
    陶行知从教育肩负着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及教育对我国社会变革作用的角度上论述了建筑学生人格防的深远意义。
    首先,建筑人格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认为,德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人格防就是“立身”,这是道德的基础,至关重要。它能改良个人之天性,即“恶者变善,善者益善”,“教人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人生观”,教人重订人生价值标准;它又能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天天朝着好的方向充分发展。也只有建筑人格防,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强的人格,不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
    其次,建筑人格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认为,德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就是立国之本。教育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要从教育入手,从改造人的内心做起,如果不能改造人的内心,就不是彻底改造社会。他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筑建人格防,从而使教育成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如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就要让学生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让学生把它吸进来。这是陶行知对德育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
    再次,筑建人格防是变革当时中国现状、增强中国国力的需要。陶行知从教时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当时中国国民处在被压迫、被奴役之中。陶行知胸怀大志,投身教育救国运动,力图通过教育挽救中华民族、振兴中国,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苟无数健全之公民,利害洞彻,时势明了,取鉴先觉,各尽其职,则有倡无和,事卒不举。”为此,陶行知要通过人格教育,唤醒民众之觉悟,提高民众之精神,使教育成为“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让教育力量达到每一个民众内心里头去,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团结,“点燃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实现中国社会走上富裕、科学、文明的之路的目的。
    二、 人格防的内涵及特征
    人格这概念是心理学概念,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陶行知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均提到人格这概念,虽然他没有对这概念作出过全面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对这概念在各种场合的运用,作出这样的归纳: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当重要、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陶行知所指的人格防就是要加强人格教育,促进人格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筑起人格长城,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陶行知所提出的人格防有以下特征:
    1、 人格防是真善美合一
    陶行知将“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视为学校高层次的德育目标。他认为真善美人格是完美的人格,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是真正的国民。他要求学生“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他还对“真”、“善”、“美”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作了深入分析:所谓真,就是真知、真理。求知就是要克服无知与偏见,无知能使人远离真理,而偏见使人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所谓善,就是道德。求德就是要“明民德”,有道德,“公德和私德,都不可缺”,力避自私和冷漠;所谓美,就是要“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求美就是要创造美术精神,追求质朴,远离奢华庸俗与低级趣味。他还强调真善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求善是创造真善美的途径,求美是创造真善美人格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求真是创造真善美人格的基础和关键。在这真善美人格中,陶行知最强调的是“真”。他多次告诫青年学生,记住“追求真理做真人”这七个大字,终生受用无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副对联,就是陶行知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美人格的充分体现。
    2、 人格防是公德和私德的共一
    陶行知认为筑起人格防,首先必须奠下“公德”和“私德”两块基石,使其整合在一起,人格防就能结实坚固。公德是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做到卫护国家、集体利益,谋福于国民;私德为立身之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廉洁”。私德是公德的根本和前提,不修私德,必然会影响到公德。一切坏心术和坏行为,都是由不廉洁而起的。私德牢固了,人格防也就牢固了。他要求学生向甘地的漏夜“还金”、华盛顿勇敢承认错误、平老静“还金镯”等修好私德的榜样学习,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为国家、集体谋利益。
    3、 人格防是智仁勇融一
    智、仁、勇作为道德涵养最早见于我国古代《中庸》一书:“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精神遗产,将智仁勇这三者整合在一起,作为人格完美发展之目标。他说“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他要求学生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来鞭策自己,通过人格教育以达到智仁勇之鹄的,使每个学生在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具有了解社会大众的热诚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4、人格防是知情意的并一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包括知情意等心理因素。西方国家从60年代后期起开始对人格因素作研究,并广泛推行人格教育。可是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这问题,比西方国家早了近20年。陶行知认为,在人格教育中,知情意是整体、统一的。人格教育不是“知识贩卖的教育”。他指出,“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情感,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意志,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情感;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所以,“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人格教育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能真正造就“完满的人格”。
    5、 人格防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筑建人格防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陶行知既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他早期发表的《共和精义》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个人为社会而生,社会为个人而立”。后来他又深入分析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原有为人为己两种趋势。但是为己的行为,未必全是不道德行为;反之,为人的行为,也未必全是道德行为。因为社会、个人,是相辅相存,不是各自生存的。”由此,他主张要扬长个性,使“个人有充分发展”,但这种发展应当以不破坏“社会全体之安全”为起码的原则;反之,社会也应当具有支配个人的权力,不过这种权力,应当以“不致侵害个人生存”为目的。陶行知正是建立在对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辩证统一的认识上,他又强调,人格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这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既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又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人格教育观。
    三、 筑建人格防的途径和方法
    陶行知对学生筑建人格防的途径和方法的论述分散在许多文章中,笔者把它归纳如下:
    1、 蒙以养正,自成方圆
    陶行知经常告诫人们,筑建学生人格防必须从小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他深刻地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就能自成方圆,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今后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半功倍。从小抓好人格教育,会使儿童终生受益。陶行知在家庭中就是以自己的完美人格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孩子的。据陶行知的长子回忆,他父母“自己在学‘做人’,也教我们学‘做人’,在‘做人’上教我们学做人,学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做人法。”
    2、 耳濡目染,身教为先
    父母、教师的举止行为对儿童对人格形成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筑建学生人格长城,父母、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风范。陶行知对这问题作了这样的论述:一是父母要在人格教育中作好示范。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所以,开展人格教育,必须教育好父母。否则,人格教育如水中捞月,如何可能。二是教师要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典范。“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事事时时严责诸己,做到“自警警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自觉觉人”、“自勉勉人”、“自助助人”,“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他的一切所谓“自身”的行为、气质,直到谈吐、举止、衣着、仪表等等,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从我做起”,则人格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环境要成为陶冶学生人格的园地。陶行知十分重视环境陶冶人格的作用。他主张用优美的环境来陶冶学生的人格。他要求创造一个“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的校容,这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他在选取办学的校址时就非常注重自然优雅的环境,他认为选择校址“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他还认为要以美术的原则去从事环境的改造,使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他教育学生要用美的精神去处理日常小事,如物品的摆放要美观,让生活环境更美好。陶行知所领导的学校均做到了环境整齐美观,面貌一新,对学生的人格陶冶起了耳濡目染作用。
    3、 爱字当头,真情沟通
    陶行知奉行的格言“爱满天下”是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爱是一种巨大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有爱,才能“诗化社会”。为此,他主张要爱字当头,热爱学生,做到“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加强人格教育,就要与学生真情沟通。(1)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就像慈父一般关心学生的生活。据学生回忆:“陶师关怀我们厨房,每天都要我们吃烧黄豆。我们不能每天吃猪肉,就买猪血给我们吃”。冬天学生缺寒衣,他去募集,难童得以御寒,暖在心里。学生夜间值班,陶行知把自己惟一的一件大衣,轮流披在学生身上,难童们称它是“爱的大衣”。(2)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生活、共学习。陶行知强调,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才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在一所学校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真正实施人格。(3)要尊重、宽容学生。要与学生真情沟通,必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陶行知要求教师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他坚决反对体罚学生。他愤怒地警告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还耐心地劝告一位朋友的太太,不要因为孩子拆坏了金表去打他,告诫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4)向学生学习,对学生一视同仁。陶行知号召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虚心向学生学习。他认为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格教育。他还认为教师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不以家庭门第、衣裳面貌及个人好恶取人,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4、 小事做起,循循善诱
    筑建人格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从平时生活中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日新其德”。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担任校长时,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和规范,包括举止行为、会议纪律、礼节、衣着、饮食、就寝以及人际交往等,从约束和规范平时师生行为做起,促进人格防的构建。他主张教师要从小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品格,使学生明白事应当怎样做以及如何进行修养。他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教师不仅上课时要对学生负责,而且在休息时也不能放松指导,以期“使学生不致在休息时间做出恶事”。就是对于是犯错误的学生,他强调也要以爱护的心情去教育感召他们,使他们明白“‘过则勿惮改’。失之于前,改之于后,不失为颜回,不失为周处。”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位学生违反校规被陶校长叫到办公室,结果这位学生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奖到了四块糖果。这是陶行知对学生循循善诱的真实写照。
    5、 持志养气,躬身自问
    要筑建人格长城,必须确立远大的志向。陶行知的完美人格是建立在他的远大志向基础之上的。陶行知指出,人来世不是空着两只手闲游一趟,而是人生‘为一在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大事不是海市唇楼,是人生间可触可觉的一切。陶行知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美国“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他毅然返国,辞去官职,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住牛棚柴房,吃粗茶淡饭,深入劳苦大众之中,推行平民教育,下嫁科学教育,开展工学团教育,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陶行知完美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不愧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还认为要筑建人格长城,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经常反省自我,检察自我,以利于提升自我。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倡导的“每天四问”,其中有一问就是“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以启发学生反思自我,提升学生人格修养水平,使学生的“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导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
    6、 激发动机,促进内化
    学生筑建人格防的过程是在驱动内需力的基础之上逐渐内化的过程。所以,陶行知十分强调在人格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他认为人需要剌激,需要鼓励,这就是动机。只有让学生有了兴味,他们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他主张人格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内心,认为“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不深入人的内心的教育,不能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7、 注重实践,行知并进
    陶行知所倡导的人格教育,不仅是内省的修身养性,而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人生汇入社会实践的洪流之中。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获得“做”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独立去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人格教育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否则,“平时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在育才时期,陶行知把社会实践作为筑建学生人格长城的重要途径。他组织开展了“集体创造月”和“集体创造年”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建造讲台、舞台、游泳池、图书馆、陈列馆和开垦荒地、绿化荒山等;并独创幼儿研究生的形式,让学生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创作剧本和歌曲;又创幼年干事的形式,让学生担任秘书、会计、护士等实际工作;还组织“雾季见习团”,让学生绘画、戏剧、音乐三组的学生去重庆举办儿童画展、儿童戏剧演出和儿童音乐会。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育才学生的人格发展。
    8、 强化集体,引导自治
    陶行知非常重视集体生活对学生筑建人格防的作用。无论是在晓庄师范,还是在育才学校,他所到之处,总是首先把集体建设紧紧抓好。他通过各种措施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民主和谐、团结战斗、奋发向上、富有朝气的集体。他认为,这是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
    陶行知还认为,在集体生活中一定要加强自治。他特别倡导“德育注重自治”,明确指出,“学生自治这个问题,是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其意义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根除人格上的两面性,最后达到以民主推动自治,以自治推动民主的目的。陶行知在育才期间,把集体自治作为育才的精神,“贯穿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切实做到“在自动中培养自动”,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人格防德育思想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学习和借鉴陶行知人格防德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格教育,不断提高人格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