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一泓活水永不绝
作者:张琴   发表日期:2005/05/11 18:31:39   浏览:426


    ——浅谈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生活是人的精神赖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新的生活催生了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和新的情感,也同时催生了反映生活和表征精神的言语。生活内容丰富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五彩缤纷,学生的言语当然不会贫乏枯燥。生活土壤越肥沃,精神和语言嫁接的言语之树越繁茂。语文教学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一、生活——语文的“无价”存折
    每当用到存折,在感叹方便之余,常常心生感慨:假如学生有这样一个特殊存折,能凭着它随时兑换言语丰富的内涵,该有多好。存在那里,还能在存贮中增;取得的时候,不仅通兑快捷,而且可在盘活中创造新的价值。当读到陶先生关于“生活”与“教育”关系的精妙理论,使我不禁深有所悟:生活不就是学生的无价存折吗?每一个人,自他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这就是他们语言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只要巧妙运用就能兑换出令人赞叹的“言语作品”。
    激活生活积累。比如教《春雨》一课,《春雨》描绘的是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景像。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春雨已非常熟悉,看到过春雨之形,听到过春雨之声,这为他们从课文语言中感受春雨美妙提供了先决条例;而《春雨》的生动描述又为唤起回忆、加深感受提供了依据。教学中,笔者以“你觉得春雨有趣吗”引导,让学生回忆春雨,叙谈“有趣”。这样,往日获取的关于春雨的画面,一下子化作了带有学生情感色彩的言语:春雨有趣,“那细细的雨丝,一根一根的,是那么长”“那声音沙沙沙地响,真有意思”“下雨后,整个大地像洒了油一样”。学生对雨丝的刻画是多么具体,对雨丝的描摹那么真切。
    引后,笔者又以“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一提问引来了一连串精彩的言语:春雨过后,“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精神了”,“小树长出了嫩嫩捐款子”,“麦子生长一下子加快了”,“杏树开出了美丽的花儿”,“桃花也张开了可爱的笑脸”,“小草出来了,河岸上,小路边,都是绿油油的”。
    这不是对春雨的简单回忆,也不是对形象的简单再现,它具有学生自己的新的感受,从春雨中,他们提取了“有趣”;从春雨中他们发现了“变化”。这是对生活的新的加工,这是对生活的新的体验。
    小学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这些情境学生多数未亲身经历,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只要及时唤醒,加以运用,沟通联系,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由此可见,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激发了学习的情思,就能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作品。而这些作品,又会重新存入学生的“存折”之中,不过其时的贮存,决不是简单的再存,而是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春雨》阅读前引导回忆的有关表象,重新存入时便汇入了“有趣”和“变化”;由句子引发的联想重新存入时,就汇合了“贴切比喻”的新的形象;由片断的仿写引发的言语作品重新存入时,就赋予了“童话世界”般的神奇。可以想见,一旦今后碰到相关的言语,这些库存又会在与新的言语联系中被激活,并得以增值。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体验的不断调用和增值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而且能形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更深刻地认识生活,更敏感地感受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这样,“人生体验——言语活动——新的体验”,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语言和人生体验就在这循环中不断地构建共生着。
    二、语文生活化的途径
    1、教育环境生活化
    首先营造安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气氛 ,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应用多种手段,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将静态的课文、文字变为动态的生活场景,将语文学习成为亲历作者生活的过程,调动他们求索兴趣和探索欲望。笔者经常在课堂中动用情境教学的理念,创设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神游文境。也经常将生活中的原物搬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亲身动手尝试中,增加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积累。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我在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懂得了诗意后,先通过范读让学生粗略地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接着启发学生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勾勒出木船、江水、伫立在船头南望的诗人,高悬天空的明月。我让学生看着图,听着《春江花月夜》中的一段乐曲在,想象诗人站在船头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到什么。在学生看图听音乐想象时,我根据乐曲的节奏用这样一段留有空白的话进行提示:“明月之夜,晚风习习,诗人走出船舱立在船头眺望,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家乡春天的一幅幅美景来……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怎么想呢?”接着,我让学生作为诗人汇报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学生汇报了所想到的家乡的许多美景:绿油油的麦苗、盛开的桃花、摇摆的柳枝、金黄的菜花、明净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翻飞的燕子……从而理解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诗的意境,尤其是对“绿”有了形象的感受。
    2、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教学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写作训练不应拘泥于学校和作文课堂。首先,要突破题材的限制,作文的内容应该反映学校多彩的生活,使他们各具特色的经历、感兴趣的“奇闻轶事”都成为习作的主题。其次,不要局限于学校里的每周两节作文课。除了在校内习作外,还应引导学生将“笔尖”延伸到课外和校外,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随时将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想记载下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让他们将采集、积累、模仿得来的东西不断内化,并创造性地外化为作品,从而体味由此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还要加强应用文作文训练,鼓励学生把掌握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之中,召开新闻发布会、拟写会议通知、给朋友写贺信、编写广告词、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向有关单位写建议书……为学生的写作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在生活中写作文,在生活中用作文,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和责任感。独创是作文的生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是学生作文的大忌。传统单个的全命题作文,常使学生感到“囊中羞涩”。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要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每次作文练习,教师应尽力根据训练的目标要求,多提供几道题目,给学生经选择的机会,将作文题命到学生的“心坎儿”上,力求让学生有“相见恨晚”之感。
    “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啊,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力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走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