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现代教育尽显生活意义 |
作者:左郁 发表日期:2005/05/11 18:31:09 浏览:387 |
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对学生不必要的约束,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这便让我不禁想到有人对现代教育的弊端这样评价:“现代教育过于偏重知识教育,是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法的教育。”这种教育被限制在科学理性的岛屿上,其表现我归纳为:
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
“出现生活的非教育化”和“教育的非生活化”,使得现代生活对人的教育功能明显萎缩,甚至从教育活动中逐步消退,成为教育活动的背景,脚步注,画外音,直至归于沉寂。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内容以文字为中心,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只能造就一个书呆子。
二、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
现代的各种教育活动遵循着各种预先规定了的程序和预先套装价值,它只关心要把人培养成何种类型的人,却不关心每一个人独特的生长环境,不关心他们内心世界潜藏着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冲动所指的方向。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变成了“书架子”、“字纸筐”,学生的眼睛,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双手,学生的嘴,学生的空间,学生的时间得不到解放,从而学生主动学习受到了限制。这正好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相矛盾。
三、教育与人的疏离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
排斥了人的“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态度。这种态度把教育由人发展自身的活动转变为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活动。我认为,要避免这可怕的现象,必须要为现代教育找回生活意义。生活教育的世界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源和基础。为此这就需要:
1.教育的自然化
卢梭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一切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着,顺理成章。我们一生下来,周围的人和事物就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长,然而,对这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我们并没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并没有时刻感受到我们正在接受教育。如一个心智健康的人遇到一个婴儿,总禁不住上前握握他的小手,逗逗他,同他说了几句话,这一切对那个婴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那个成人一般却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个教育者,更不会有刻意的教育技艺雕琢,一切都出乎一种原始的意向、自然使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不要向学生表明他们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程序,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思想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如学生常看到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后,常会产生“可惜我遇不上歹徒,成不了英雄。”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对话和论辩就很自然。活动启迪在于创设特定环境,让受教育者自己“进入角色”去感悟、去体会,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反思以往的很多活动,教育痕迹实在太浓,如春游前布置写文章等,教育回归自然,这需要确立以儿童为本的思想,于不经意中见匠心。
2.教育的真实化
杜威曾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然而当今的学校教育缺乏长期的社会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往往把生活中困难、挫折、逆境、痛苦、矛盾都过滤掉,人为制造没有思想病毒的环境,试图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喝“纯净水”,吃“绿色无污染食品”,以便让孩子在顺利、快乐、无忧无虑中成长。这些与社会长时间“绝缘”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便会被变幻摸测的世界弄得眼光缭乱,在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发生矛盾时往往就会束手无策,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有一流捕鱼技术的“鱼王”,把他的织网、划船、识潮汐、辨鱼讯等一整套经验都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给他的儿子们,可他儿子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鱼王”差的渔民的儿子,“鱼王”百思不得其解。一位路人告诉他:你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传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才能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其实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记得在前几年上海等地曾出现过一种新兴的旅馆形式——“青年旅馆”,它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青年中背包旅行一族,因为价格较低廉,而这样的旅馆却出乎意料的门庭冷落。即使光顾的也是外国学生居多。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回答令人堪忧“我是女生,出去不安全。”“我不愿意和陌生人同住。”可见“现代人在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所以,问题并不可怕,我们教育者不要回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接受真实的教育。
3.教育的实践化
以往的教育重灌输,轻体验,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的容器,教育常常停留在让学生明白些什么,知道些什么。曾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天,一位教授来到一所学校里演讲,他讲的题目是“宽容是一种美德。”听众都被他的话迷住了,教授的演讲获得极大的成功。大伙都不停的喊:“是啊是啊,宽容的确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但是,这时候,偏偏有一个不识趣的家伙站了起来,他大声地冲着那位教授说道:“依我看,宽容并不见得什么时候都是一种美德。有时候,对有些人就是不能宽容。”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极力反对,要知道,大家都被教授的演讲打动了,情绪非常狂热,所以,大家都同那个人激烈地争论了起来。但那个人好像非常顽固,不论别人怎么说,他丝毫不改变看法,而且还越说越激动,把人们气的火冒三丈。过了一会儿,气愤的人们再也忍不住了。一群人围过去,不顾教授的阻拦,把那个家伙揍了一顿,丢到场外去了。这时,只见教授心情沉重地又走回讲台。他让人们安静下来,然后沉痛的告诉大家,刚才那个人是他的助手。他是为了检验一下大家是否真正懂得宽容,才让助手故意和大家急诊的。结果……这个事例耐人寻味的。它至少告诉我们:(1)真正的宽容,是行动上的宽容别人,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宽容。(2)当许多人在一起激动的喧闹时,你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跟着众人一起起哄往往是愚蠢。(3)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不走向实践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
4.教育的直观化。
在生活世界里,我们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当下即是”的存在状态中受教育。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万事万物,都直接地、现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指着一朵花对孩子说:“这是红花”时,就没有必要对“红花”下一个定义,也不用去管这种植物属于草本或木本,更无须做光谱分析,一切都在孩子的视域中实实在在的呈现出来,这种直观的又带主观相对性的教育,是对人原初思维活动的保护,给人的思维留下必要的自由和想像空间,这也是生活世界本身所要求的。
“小孩!小孩!来演木偶,来抽陀螺,望着苹果落地,研究蚂蚁力量,随着白云奔跑,放飞快乐自由的风筝,飞出瓦特、牛顿、爱迪生,还有法拉第……”正如诗中所期盼的:让现代教育尽显生活意义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