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创新实效之我见
作者:庄建丽   发表日期:2005/05/11 18:29:47   浏览:429


    近几年来“创新”被提到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高度重要地位,学校教育一直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自由与创造的空间。因此,语文课堂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热门课题。但在实践中,语文课堂创新的实效却不容乐观,其整体效果欠佳。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效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思想认识需要重新定位
    综观时下的小语教坛,创新教学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教师们对“创新”的认识却大都是模糊的。①认为“创新”就是“世界首创”;②认为“创新”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其实,“创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西方的一些社会学者把“创新”用专有术语“失范”来表示,其意义就是失掉社会中的一些规范,认为是人原有本性的一种强有力的“释放”,干别人没干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用发展的眼光看,创新并非只是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创新并不神秘。在教学中,班级同学没说过或没做过的可以看作是创新,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创新。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较高价值的“创新”。
    二、质疑解疑要突破时空限制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时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的质疑解疑,在一些以“质疑解疑”为代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质疑切入,以解疑为过程,以无疑结束,这不能说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样的教学,质疑解疑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囿于课堂内,其创新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陶先生早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须进一步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创新教学应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应把儿童活动时空中的每一个区域构成一个连续的、目标一致的和谐整体,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小到对课题、组词、造句,大到前后文探究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更扩展到课外阅读时推敲、比较、品味中的困惑。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和学习内容、学习需要、实际条件等设计一些难度和广度各不相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解疑。如我在教学《恐龙》(小语苏教版第六册)一文时,设计了如下一些解疑任务:①小组合作出一期“恐龙园”的手抄报;②根据文中或课外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特点、习性,为恐龙园的各种恐龙写广告牌;③探寻恐龙神秘消失的原因。根据学生的选择与实践,教师给予帮助、组织交流、合作评议,展开教学。这样联结课堂内外,把疑问融入语言实践中,拓宽了语文课堂创新的时空,提高了实效。
    三、发散聚合训练不能顾此失彼
    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课堂教学有意无意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一个正确或大家认为最佳、最合乎惯例和逻辑的答案——聚合思维。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盛行,这种具有单一性和闭合性特点的聚合思维,一下子被人们视为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绊脚石而全盘否定。取而代之,它的同胞兄弟发散思维,因其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而被大量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走进我们的课堂,随处可见我们的老师是无时无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跳水》一课的教学,不少老师总喜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船长不举枪逼孩子跳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救下桅杆顶端的孩子?学生们在老师的诱导下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迅速地在甲板上搭起一张弹性极好的蹦床;有的说,让孩子趴在横木上别动,再上去救他;还有的说,可以用直升飞机救人……新奇的方法很多。又如教《乌鸦喝水》、《司马光》等课文,老师也总爱让学生想出与乌鸦不同的新点子,尽快喝到瓶子里的水;不去砸缸,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救出落水的儿童?……凡此种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大有非“发散”而不能成其创造之势,好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早就指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两翼。放弃了聚合思维只关注或过分拔高发散思维,仍然无法构成完善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那种目的不明确,没有牢靠的知识经验作基础的“发散”只能是盲人瞎马式的万箭乱发,是不利于儿童思维健康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训练的片面化、形式主义,追求学生发散思维的标新立异、迸发创造,同时期盼聚合思维的有理有据、“举一反三”,两种思维的训练要平衡协调,绝不能顾此失彼,如此才能提高创新实效。
    四、创新实践的环境有待整体优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是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创新,学生创新实践的环境即其语言实践环境,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交往。陶行知先生曾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我们的教师已经重视了课堂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并没有激发学生多少创新激情。有些公开课,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学生只是读几遍课文了事;让学生小组讨论,也总有几个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在一旁玩,被教师发现了,就不好意思地参与讨论,待老师一走开,他们又玩起来了。更有甚者,教师课堂中只要一“民主”,学生就呈现一发不可收的“热闹”场面。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实现课堂教学民主,我们一方面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更要努力缩短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学情境不断优化。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语苏教版第六册),引导学生感悟爸爸要汤姆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人的道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就是汤姆,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有太多的理由不放这条鱼。你们是爸爸,用你们充分的理由来说服我放掉大鲈鱼。”“汤姆”说:“我从未钓到过这么大的鲈鱼,我不放!”“爸爸”们积极举手抢着说:“鲈鱼虽大,可现在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你必须放掉!”……“汤姆”:“反正没有人看见,不放!”“爸爸”:“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如此和谐融洽的生活情境,缩短了学生、教师与学习内容的心理距离,课堂民主自然落到了实处,其创新实效也就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创新实效,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目标定位到具体操作不断统整协调、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