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行知思想重视自主发展 |
作者:郑静珍 发表日期:2005/05/10 17:40:36 浏览:646 |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
一、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在《陶行知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
我们学校的外来学生来自于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所处环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差异,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如,我们吃西瓜,食西瓜籽,会时不时地想这个西瓜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不是我们平时所食的西瓜里弄出来的?在一次的班队课上,有个学生提出了这个的问题。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时班上一个少言寡语的安徽籍学生站起来,大声地告诉同学:“不是!”“不是?说来听听,你的理由是什么?”认为是从平时所食西瓜里出来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质问,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我。“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那籽是从哪来的,让我们认真听他说完,好吗?”“好!”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其实这种西瓜不叫西瓜,我们那里都叫大瓜,跟西瓜一样,种在地里,那形状、大小跟普通的西瓜差不多,里面也有瓤,也可以吃,味道也跟西瓜差不多。不过我们那里为了取籽,一般不吃那个瓤,而是把它放在大阳底下晒干,然后就可得到瓜籽了……”哦,原来是这样呀。小瓜籽里也有学问呀。
“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教学相长,能者为
观察”(学了《燕子》一课后)、“家乡竹子怎么都没了”(学了《沙漠中的绿洲》后)、“中华鲟的饲养你可知?”(学了《小动物》后)等课题。一系列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使师生、生生的情感亲和、融洽,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倡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部分特殊的学生的“机灵点”由此得到充分发展。
五、解放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顺应儿童天性,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一方蓝天,一方净土,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如“小小导游员”:请到我的家乡来。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更生动、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去城市广场的,游古镇周庄的,访历史名人的,尝风味美食的……部分学生上网冲浪,在网上漫游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学时师生合作,把一些生动的视频画面,360度的全景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大家面前。然后同桌合作,一人当导游,一人操作电脑,配以舒缓的音乐,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鲜活的思维潺潺流淌。如诗如画的情境,既加深学习体验,而且学生也从中欣赏了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从小树立起认真学习,长大为家长建设出力的思想。
六、解放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解放时间,就是使学生做支配时间的主人,多给孩子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一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去干一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如我校制定了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后学生自由支配的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利用休假日自觉融入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观察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创造未来。
我们相信,“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努力争取儿童的“六大解放”,综合实践活动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合一,教有所成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内容的中心是“做”。其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进一步强调“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陶行知所说的“做上教、做上学”也就是“做中教、做中学”的意思。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欺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学生对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展开了讨论。争论的焦点是沿着对角线对折后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一种认为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另一种认为沿着对角线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为了证明各自的观点是否正确,学生纷纷动起手来。认为能重合的学生如是说:“我想用剪刀沿着对角线把它剪开来,这样就可以知道两边是不是能完全重合。”而后动手剪起来,剪成的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许多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甚至原先认为不能完全重合的同学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来了。这时有个同学提出疑问:“可是定义上没说让你剪下来呀?”“其实我也不想剪,不就是为了证明给你们看呀!”“那如果可以剪下来的话,那任何图形都可以剪下来再拼,也就是说任何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了。”“我是说用剪刀只剪一次,并且是沿着一条直线剪下去的,没有说乱剪。”其他同学纷纷议论起来。这时争论的焦点又成了“折”还是“剪”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继而仔细看书,对轴对称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他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的关键。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你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合一到学生,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联系生活,用好“活书”
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之学生》一文中称:“旧时代之学生之成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活书”指的是什么?先生认为,“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在实际生活中,“活书”满目皆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结合本班外地学生多的实际,我设计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小鬼当家》。在活动中,我请学生模仿家长去菜场买菜,超市购物。在模拟菜场、模拟超市里,罗列一些食品、日常生活用品模型,且标上这些物品的单价,给学生每人50元的游戏币。活动中,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算计着:购什么物品,买这些物品要多少钱;给售货员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如果那几样东西都买,钱够不够;如果我用同样多的钱去买菜的话,可以买几种不同的菜;怎样来合理安排买菜和做饭的时间……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实践活动《苗苗储蓄所》中,学生模仿银行工作场景进行存钱、取钱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明白了,存进银行的钱叫什么;在从银行取钱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计算利息的时候要怎么做;该怎样选择适合的储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还让学生品味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学而有用的快乐。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建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让我们谨记先生的这句话,努力开发利用生活中这本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