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造艺术课堂氛围呵护孩子心灵绿洲 |
作者:管文锦 发表日期:2005/05/10 17:22:59 浏览:317 |
去年九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一门全新的艺术课程走进了校园,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艺术》教材时,内心是欣喜而激动的,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在新的视角下畅游艺术海洋,点燃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心心相映,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中间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那么如何成为受拥护的好首席呢?我觉得首先是拥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喜怒哀乐。在“我们的动物朋友”中,我扮演了孔雀妹妹,孩子们给我粘上了橡皮泥的耳坠,插上纸板做的羽毛……叽叽喳喳地围着我欢呼:“好漂亮呀!”我以一颗童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亲近和信赖,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不是我最大的收获吗?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我想只有和孩子以心换心,蹲下身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孩子心灵深处的门扉才会向我们自由敞开,那里蕴藏着教育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不是吗?“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了这份相互的爱,他们一定愿意拉着我们的手走入艺术殿堂。
二、注重发展,让“过程和方法”成为艺术课堂的主旋律
在传统的音美教学中,“过程和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从教学上讲是“重结果,轻过程”,从学习上讲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了: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艺术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并通过体验团体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努力。可见,注重过程和方法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由此,艺术教学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1、人文美在童话世界中熠熠闪光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这在《艺术》教材中有了充分体现:《你、我、他》中的同学友谊,“我有十个好朋友”中的手指朋友,“我的小书包”中的文具伙伴,有丰富表情的“小土粒”,“拉拉钩”中的团结友善……嗬,几乎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贴近孩子的生活,透过他们的视角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与人友爱,心中有人,心中有爱的大情怀。
充满“人情味”、“童趣性”的教材内容使人本教育的实施有了载体和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在“找呀,找朋友”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又添加了“音符朋友”环节。我把七个“音符兄弟”带进课堂,让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位交朋友。当孩子们童真无邪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真诚和友好,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正在他们心里流淌闪光,那就是——爱。
2、情感的河流在美的意境中奔涌跌宕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学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学上报的,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美感,教师教学是否富有艺术气息都会很大程度上牵引孩子“情感”的启承转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的、面对面的东西往往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和求知欲;理性的,通过思索才能触及的虚幻场景,对他们来说常常很费解,所以创设一个让孩子身临其境的艺术空间是很重要的。当我和孩子们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载歌载舞,高唱《草原小牧民》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与《我的动物朋友》快乐地生活,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敲锣打鼓,喜迎新岁时……精彩纷呈的课件把课堂气氛 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表情也就丰富了。当然,教师也要善于寓情感于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示范,引导孩子全身心投入艺术活动。
3、个性的翅膀在自主探究中展露飞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可以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只有在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新学期刚开始时,订购的打击乐器还没到,我就把三年级同学使用的算盘带进了艺术课堂,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自己尝试用算盘为歌曲“伴奏”。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用算盘拍打桌面,有的用尺和笔拨动算球,有的拿着算盘大幅度甩动……各种各样的姿势层出不穷,接下来我请小组表演他们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展露。我想,课堂上“乱糟糟”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只有当我们放开手时,孩子才能学会自己飞翔。
4、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发芽吐蕊
翻开《艺术》教材,到处都在动手:《你、我、他》中的手影游戏,《我上学了》中的整理书包,《好玩的泥土》中的玩泥,《我的动物朋友》中的动作模仿……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在“做”的同时,创新思维有了孕育的机会。孩子天生喜动不喜静,他们爱玩,想玩,能玩。如何在孩子“玩”的天性中捕捉教育的契机,使之发挥巨大的活力呢?有位特级教师曾提出“玩艺术”这一说法,我觉得很有实际意义,孩子“贪玩”不是缺点,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如何出“新意”,玩出“效率”,这就是玩的艺术和科学,是最棒的教学实践!它契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灵感和聪明才智。为了认识“动物朋友”,我带孩子们来到附近的小乡村;为了听轮船的声音,我们来到大江边,这样的“游山玩水”让孩子们感受深刻。回到课堂里,他们给纸轮船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给橡皮泥小鸡戴上了近视眼镜,这就是孩子稚嫩的创新的声音!你听到了吗?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自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玩”得开心!让创新的种子在“玩”中孕育成长、发芽吐蕊。
三、转变评价方式,让自信奏响课堂的华彩乐章
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成长中不断发展的变体,所以评价也应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在艺术课堂中,评价应唤起孩子们对艺术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自信。如同一串串连音符,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会对每个孩子产生长久的激励和鼓舞;与此相反,假如教师不珍惜自己的威信,用“你最棒!”“老师最喜欢你”去评价个别孩子,势必会挫伤大多数同学的自尊心、进取心,这种评价方式是不足取的。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艺术课上,我经常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有时是形体语言,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有时是委以“重任”,做流动小组长、小班长;有时是物质奖励:小红旗表示“你有进步!”;小苹果表示“你真聪明!”;小红星表示“你真棒!”……这些在我们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小荣誉,孩子们却如获至宝。用他们在乎的方式鼓励他们,用心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相信吗?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艺术课堂一定会更加生动美好,自信一定会引领着孩子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