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思想及实践的浅析
作者:胡继渊   发表日期:2005/05/10 17:15:15   浏览:291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教育科研的一种操作范式,起源二次战后的美国,它最早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e Lewin)于1946年正式提出。杜威和陶行知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许多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行动研究的思想,并付之于教育改革实践。本文通过对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思想及实践的浅析,准确把握行动研究的实质及操作方法,促进行动研究规范化开展,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
    杜威是美国的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继续和发展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新教育理论。行动研究的思想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陶行知新教育理论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创新之处。他们的行动研究思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目标——改革教育
    杜威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舞台上的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追求效率和重视实利精神的现实问题,立志教育改革,他主张通过行动研究和探索,真正克服当时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例如,学科教材成了“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儿童完全处于服从和被动地位、一切都“来自上面和外面的”约束、教学方法“划一”等等。从而让“一种几乎完全被中世纪和学术观点所支配的教育”远离我们,使中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进民主教育,以适应社会工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结合中国国情,继承发展了杜威的行动研究的思想,做到了他没有“掠过杜威”,而是用“扬弃”的办法,实现“超越”,他认为,研究学问,目的是为了改革教育,改造社会,即“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索生路”。通过行动研究,建立中国国情之教育,并创设根本之教育,使“教育成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以达到国家富强之目的。
    基点——实用致效
    行动研究不是在于建立理论和归纳规律,而是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杜威和陶行知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实用主义哲学对当时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哲学的提出被誉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哥白尼式革命。杜威认为,哲学应当系统研究科学的结果,应当研究科学变革以及效果,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合。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经验就从主动方面来说,就是尝试行动;从被动方面来说,经验就是经受结果。从这点意义上说行动研究也就是尝试行动,经受结果,获得经验。二是重视行动的作用。杜威认为,人的最初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他强调做,强调实践,强调行动,这也是说行动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行动,不能脱离行动,在“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
    陶行知在这三方面发展了杜威的哲学思想:(1)陶行知进一步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他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大力呼吁以做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2)陶行知对“经验”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1919年7月22日,陶行知在《新教育》的演讲中,引用了杜威的“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一语时,指出,既晓得继续经验的改造,那么对于天然界和群界,自然受他影响;天天变动员,就是天天受教育,差不多从出世到老,与人生为始终的样子。”陶行知提出了人的经验的终身发展,并赋于经验以社会性和群众性。(3)陶行知注重行动的指导,他强调,要通过指导,激发人的行为动作、思想和产生新的价值。他主张“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
    关键——反思提升
    反思提升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行动研究深化的关键。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行动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最早提出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在行动中只有反思才能提升和发展。杜威指出:“所谓思维或反省,就是认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杜威还提出反思五步,即疑难中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开展心智活动、通过实验验证和修改假设。
    陶行知把思考作为提升教师素质必由之路,认为教师在行动中必须“慎思”,他提出教师进步的“五字”之路,这五字是“一”、“集”、“钻”、“剖”、“韧”。“一”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专心一意研究;“集”是指对研究问题多方观察,收集资料;“钻”就是要深入反思,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剖”就是剖析现象,抓住本质;“韧”就是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在这方面,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行动研究的思想。
    环境——社会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因此,研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环境。通过研究,要充分利用环境,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呈现生机勃勃的现代生活,一切教育内容及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符,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简化、纯化和平衡的环境。
    陶行知强调要根据中国国情来研究教育,又要通过研究,运用教育的力量改变环境,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既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又使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形成“社会和学校的合一”。陶行知的观点,揭示了教育和社会的内在联系,把握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变革性。
    过程——实验探索
    杜威在行动研究中十分注重实验探索。他指出,由于心理学和实验科学的进步,使得知和行不再过于对立地位。这样,由于知行统一所获得的经验不仅是凭感觉的经验,而是实验的经验,从而使行动有了更富有科学意义。杜威创立了实验学校,亲自开展了实验探索活动。这些实验学校实际上成了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室。杜威所著的《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其实验的直接成果。
    陶行知先生更重视实验探索,他反复了强调改革教育,都离不开实验,“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采新路”,“发古人之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皆试验之力量也”,他坚持教育革新,开展各种教育实验,探索中国教育改革之新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归宿——学生发展
    杜威提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杜威指出,改革教育,将有效和成功地训练儿童走向生活,为进入这个新世界作好准备。杜威把教育研究从课堂教学、书本和教师这“三中心”转到儿童发展上,这是教育研究突出的进步,也是教育研究史上一个历史性转折,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讲,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陶行知先生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他反复强调,一切教育措施应培养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立人的儿童,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教人成为社会的栋梁。陶行知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造中国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很大的贡献。
    (二)
    杜威和陶行知的行动研究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杜威对中小学行动研究实践主要有这三个方面:一是他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时,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中小学教育,认为当时中小学教育不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教学计划和方法缺乏想象力,各种训练相当不协调,为此,他提出要把教育心理和哲学思想综合起来研究中小学教育。二是1896年,杜威创立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为了孩子”,同时“检验和显示理论工作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该校在杜威的领导下全方位开展了教育研究,探索课程、教材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因此,有人被该校称之为“杜威学校”(Dewey school);三是杜威对日本、苏联、土耳其、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的教育进行了考察。1919年5月杜威来到中国,杜威在两年多时间内,考察了我国十几个省,进行了二百多次演讲。杜威根据当时中国状况,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对中国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陶行知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校系统学习了公共教育管理、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现代课程,具有很高的教育理论研究功底。他由美国归国后,弃商从教,扎根于中国教育第一线,开展行动研究。为了改革中国的旧教育,他大力倡导新教育,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风靡于大江南北;他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推行“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他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创办山海工学团,他响亮提教育工作必须与抗日救亡结合,创办山洞学校,开展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他倡导全面教育,创办育人学校;他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等等。陶行知的行动研究思想就在这些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并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发展。
    分析一下杜威和陶行知的行动研究的实践主要有这几方面特点;(1)理论上的先进性。杜威在教育科学理论上打破了四方面分离,一是哲学与教育研究的分离。杜威提出,哲学研究必须集中在作为人类最高利益的教育上,并不是追求关于永恒、内在的、必然事物之知识,把哲学研究和教育研究融为一体;二是主观与客观的分离。杜威强调客观与主观的必然联系,倡导运用科学态度的方法解决人类社会事务的阻碍;三是认识与行动的分离。杜威认为,认识本身是一种活动,而“观念与理论”实际上是人行动的方法。因此,学必须是在做中进行的;四是个人与社会的分离。个人与社会必须结合起来,而不是使之对立。杜威认为,权威代表社会组织的稳定性。个人借此而获得方向与支持;而个人自由即代表有意识地促使产生变化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权威。杜威的这些见解,在当时教育理论领域中是独树一帜的。陶行知和杜威的理论内核是共同的,但是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扣紧了中国教育的本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为在中国教育改革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理论和实践框架。因此,陶行知是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现代教育研究的先驱。(2)实践上的创新性。首先,杜威和陶行知都十分重视教育实践。杜威强调,教育的 提供构成所探究问题的资源和题材,它们是研究基本问题的唯一资源。教育的实践也是一切研究的结论价值的最终检查。实践是第一位的,也是最终的,实践是开始,也是结论。陶行知提出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创造之路。只有实践,才有真知的收获。其次,杜威和陶行知十分重视教育实验。杜威通过自己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开展系列性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指导教育活动人们的实践之中。陶行知更重视教育实验。他反复强调一切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实验。他毕生从事教育实验探索,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处处闪耀着实践创新的光辉。再次,杜威和陶行知十分重视过程研究。他们认为,教育研究是过程。主张不能把研究问题限在某一个方面、局部或层次,过程中的起点、终点或某一点,而是要研究不同层面、方面的关系和由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这一点,也是杜威和陶行知对实践的创新。(3)方法上的综合性。杜威和陶行知都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必须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 方法。杜威批判了在行动研究中的两种极端倾向,即抛弃自然科学方法和唯一依赖自然科学方法的倾向,他强调,教育科研不能忽视智力工作的技术,但也不能仅仅通过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测量的技术。同时,杜威认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必须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陶行知也认为行动研究必须注重多种方法综合。他强调,心理学是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据,教育统计作为改进教育的基础。
    除以上外,陶行知的行动研究实践还有二个显著特点:一是陶行知的研究实践始终不离如火似荼的政治生活。他曾经告诫人们,我们的研究学问,非只有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是要改造社会。他还反复强调,教育不是玩具,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他立志要通过研究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他的行动研究实践是始终围绕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发展而展开的。二是陶行知的研究实践始终不离中小学教育。陶行知很早就深刻认识到:“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而教育之新旧,视乎研究”。他认为“调查为确实研究之根据”,倡导“系统之调查”。他深入中小教育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了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法、师资培训等问题,进行了量和质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当时中小学界培育调查研究之风建有殊功。同时,他又注重对中小学教育历史的调查,正确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和变迁,使教育改革植根我国土壤之中,从而得到健康发展。所以陶行知的教育研究实践立足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行动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为了促进行动研究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教师和研究的关系
    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这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边学习,边行动,边研究,边提高,边发展,从而把探索研究质量和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研究结果的产出者和应用者同集于教师一身,这比起其它种类的研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杜威是第一个提出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他主张把教育理论的实现与教师素养和工作的科学性直接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中的特殊作用。在杜威领导的学校中,教师不只是实验的执行者,而且是实验的参与者,分别参加实验的相关研究。陶行知对教师提出,想自立,想进步,必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些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并认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开辟的教育家,即是第一流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教育实践的成果与他这种不断追求,上下求索的精神分不开的。
    2.行动和研究的关系
    行动研究包括“行动”和“研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赖 ,互相渗透,不能分割的。既不能以行动代替研究,也不能用研究代替行动。按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首先要做,要行动,在“做中学”,“在做上追求之所以然”,与此同时,把研究贯穿于整个行动过程之中,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效益,把研究和行动真正融为一体。我们要学习和借鉴杜威和陶行知务实的研究作用,深入教育改革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有意进行观察,加强个案跟踪,进行归因分析,真正在行动的“实”字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办法,形成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3.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行动研究是以改善教学实践为根本目的的,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导向。杜威和陶行知一贯倡导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杜威主张,要缩小教育理论和它在实践中贯彻之间的距离,要学习和运用好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学理与经验结合,必有进步;二者相离,学理就要变成空思想,经验也变成育行育动。因此,我们在行动研究中必须重视理论导向,切实加强理论对行动的指导,努力谋求在广阔的教育理论背景下把握在行动中问题的性质、内涵和作用,不断在理论指导下预测行动的步骤和结果,分析评估行动的进展,使行动深入持久地发展。
    4.研究和反思的关系
    研究和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中必须反思,也只有通过反思加深研究。杜威和陶行知都十分重视反思,杜威认为,在研究中要大力倡导反省思维,去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展的结果的关系,从而将经验到的模糊、质疑、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陶行知提出“内省”和“分析”,从而想一个透彻,弄一个明白,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这是教育进步之母。我们要学习借鉴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切实加强反思,反思教育改革的现状,反思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反思影响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反思各种问题的相互作用,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西方教育史》单中惠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