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育科学发展观解读陶行知思想 |
作者:娄小明 发表日期:2005/05/10 11:41:14 浏览:686 |
陶行知先生在给《小朋友的鸡》一文中,把教育法的演进概括为四个阶段,其中最高阶段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道理。”由此可见,运用科学和发展的观点来优化教育是教育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也是追求教育科学发展的一生,他用科学的方法来改造教育,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远远的走在了教育发展的前列,所以继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一、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科学教育的一生
陶行知先生把科学教育作为自己的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30岁时,与蔡元培等在北京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并聘请美国教育家孟禄来华调查教育科学实际情况。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31岁时,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中首创科学教育,并在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会上演讲《教育与科学方法》。34岁时,在社务报告中特别强调:“本社现在所办理之事业,一为科学教育,二为乡村教育。”同年邀请美国女教育家“道尔顿制”创始人帕克赫司特作学术演讲。36岁时,在晓庄每天的寅会上,逐步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38岁时,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士荣誉学位,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39岁时,在史量才资助下,与丁柱中等共创“自然学园”,提倡“科学下嫁”运动,请陈鹤琴出面,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100多种。54岁时,在沪江大学演讲《新中国之新教育》中,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陶行知先生以科学的观点来审视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等新观点;他把追求真理,学做真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以科学的方法去探询教育的真谛,得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方法;他提倡民主教育,立足于乡村教育,创立了晓庄师范。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科学教育的一生。
二、 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观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教育观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比较了古代和近代科学观的不同,认为古代“哲学家所信赖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着的世界……近代的科学的世界就不然,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可见,开放性是近现代科学观的特性之一。陶先生的开放的教育观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陶先生提出了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不仅从空间上拓展了原有教育的内涵,还从时间上突破了旧有教育的范畴,比“全纳教育”更具先进性。陶先生认为,“不论男孩女孩,男人和妇女,成人和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要“手脑相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要活到老,学到老”。陶先生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一些权威理论进行了改造,把杜威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跟斗”,把“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变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把教育的对象从书本、学校延伸到整个社会、整个生命过程中去,无疑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合理性。陶先生还把王阳明的理论翻了半个跟斗,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把行作为认知的起点,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拓展了认知的空间。
从教育方法上来看,陶先生改变了人们对教学的观点,认为对“教授”的提法是不恰当的,提出了“教学”的观点,又强调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了以做为基础,提出了“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的方法,提出了“教学做是一件事”的原则。他认为做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这种方法观改变了原来教学分裂的教学观变成了一个以“做”为中心,教学相长的开放的过程。
三、 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观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科学的教育观是不断发展的,认为“古人解决的教育方法今人不一定能解决好,因为古时现象不是与今日现象一样。”“外国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行,因为两地的教育环境不一定相同。”所以陶先生一是用“时间”的方法,二是用“本土化”的方法来改良教育的。首先他认为杜威的分析反省的思想过程是一个“单向的电路,通不出电流。”把它改良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把杜威的“思——行——思”的科学探索过程改良为“行——思——行”的过程,形成一个呈螺旋形发展的动态过程。陶先生把教育的生命扎根于人类的行动和现实的生活中,根据生活的空间、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是一种真正立足于生活的教育观。
其次,陶先生利用本土化的方法来改良教育,有效的发挥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本身的教育优势。他从儿童抓起,从现有的基础抓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包括李铁匠、李司务、赵小儿可以是教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教师。教师可以教儿童,儿童也可以教教师,儿童也可以教儿童。陶先生还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学习,不断成长的一生,正如杜威所述:“成长、完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其结果,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土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丰厚土壤。
四、 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观是以行为主义为中心的教育观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思想,而这种理论的发起者可以追溯到杜威先生,陶行知就是以这种行为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工作的。首先,他把行为作为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行是思想的母亲”,行动是科学生活的起点和归宿,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的教学观,倡导教者先“以教人者教己”,进而以“教己者教人”;学者“生活处处是教育”,观察小鸡出生,蝌蚪成长也是教育,认为“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他把客观观察法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认为凡事要应用客观的考察,“有诸因必形诸外”,强调教育上的观察方法,倡导数量的研究方式,认为有性质的东西都有数量,甚至认为灵魂也是有质量的,将来也须用数量去量。
第三,他强调行为与各种环境的关系,强调在中国环境的现状中来进行教育。他联系实际,强调了“强迫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活工具主义教育的合理性,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不能让教育脱离生活。他还认为“失掉自由,不能成人”,中国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的环境。
第四,他强调行为与有机体内部的关系,认为人物内心对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他举例牛顿见苹果落地,别人不知看过几千几百次不觉困难,惟有牛顿觉得困难,发现了地心引力。教育方法也是如此,要看出问题,要有问题意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