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作者:钮美芳 发表日期:2005/04/26 20:16:12 浏览:780 |
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要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如此。作为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育的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作了积极地探索。
一、养成读与查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的事,只是能够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读书习惯具体的规定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学生读与查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认识工具书。
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向学生介绍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等各种工具书的特点和用途,懂得工具书是人们学习不可缺少的不会说话的“好老师”。
2、让学生会用工具书。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自行扫除字词的注音、释义等文字障碍,做到准确、快捷;另外,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3、让学生亲近工具书。
要求学生不论读课本上的教材,还是课外书籍,都要养成查读的习惯,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要把工具书放在书桌上随手可取的地方,并在班级里备好多种供学生随手查阅的工具书,并要求设一本使用工具书的记录本,对使用次数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另一方面,我组织学生举行了多次“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了一种语文基本技能,从而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热情,产生对工具书的亲近感,形成经常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读与写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同样,阅读习惯于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或修辞方法,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在阅读中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并组织他们开展好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读书实践活动。为此,我非常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方法指导,并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开展好相关的活动,将其经常化,制度化,最终使学生在阅读中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反过来,在多次运用的实践中,促进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1、为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课文”的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读”。
2、在用足用好课本及其配套读本的前提下,利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向学生介绍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健康有益的读物。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让学生知道应该“读什么”。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会“读与写结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读”。
首先,我为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自主阅读的笔记本,并把它作为我每天必看必批的学生回家作业。同时在不额外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我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进行了一定的减少。
其次,我对阅读要求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要写清每天所读的书的名称、页数;摘录一定数量的好词好句;写一篇读后感,可写出自己从中懂得的知识、道理,也可提出对文中不明白的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每天阅读的内容得到内化,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到了督促作用,可以把了解学生在家是否认真阅读的情况,以显性的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及时得到反馈。对阅读自觉性较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及时和家长联手,给予一定的帮助、教育。
最后,我利用晨读、班会课、语文课等时间,及时对学生的阅读、完成笔记情况作必要的评价和指导,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开展“阅读小先锋”评比活动,颁发自制的小奖状等,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到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养成定时与定量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坚持做到定时定量地阅读,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也是难点所在。凡属良好的习惯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有一个经过多次重复和训练巩固下来自觉完成某种动作行为的过程。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就要遵照循序渐进地教育原则,充分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把这一习惯的养成紧紧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注重养成学生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
1、合理分配、利用好阅读时间,在确保固定的阅读时间的前提下,做到定时阅读与随机阅读相结合。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1)每天必须保证固定、必要的阅读时间。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我规定学生在校每天早上一踏进教室,就要拿出自己的课外书进行阅读,直到早读课开始,再读十五分钟,然后进行阅读交流。其二,开好家长会,与家长密切联系,要求家长督促子女每天晚上保证半小时左右阅读时间,(根据个人不同情况也可选择早上或其它固定的时间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2)有效利用零星的、不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教育学生要养成把书本随身带的习惯。每天上学时或外出时,书包里(或小包里)放好一本课外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阅读,做到分秒必争。例如,语文课上,有时在完成某项书面作业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书写速度的不一,往往出现有的学生还没做到一半,但有的学生已经全部做完作业没事了的现象。这时,我就要求学生做完后,自觉地拿出在书包里每天准备的课外书进行阅读。这样让学生把定时阅读与随机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和书本成了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真正与书为友,以读书为乐。
2、科学确定阅读数量,在保证必读量的同时,鼓励学生超量阅读。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阅读的内容安排上随意性很大,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其阅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他们的每个学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量的达标要求。例如,在一年级时,我规定学生每天阅读字数不少于五百字(一般是注音类读物),二年级时,要求学生尽量阅读非注音类读物,并将阅读字数上升为不少于二千字,并且提倡看完一本书再看一本书,坚持看整本或整套的书籍。一开始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些要求,同时鼓励一些优等生,超量阅读,并经常利用晨读课组织学生将自己所读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在保证阅读数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记忆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