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发 |
作者:沈惠英 发表日期:2005/04/26 20:14:45 浏览:506 |
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鲜活的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沐浴着生活的阳光,愉快地生活。
一、生活,打开情感之门的钥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课的导入很重要,其方法也很多,好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心智,调动学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曾在《新教育》一书中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这里的“兴味”、“乐”就是指做事(包括学习)的兴趣。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关键就是要有学习的兴趣。然后,“生活”永远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只在教师用心去点击,定会激起他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涟漪。很难忘记那次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两个字“衣袋”,然后说:“同学们,摸摸你们的衣袋,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一下子,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每个人都笑着在摸自己的衣袋,还边摸边私下作交流。稍等片刻后,我请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衣袋的秘密,眼前便小手林立,学生甲:“我衣袋里有一把钥匙,几块饼干。”我跟上一句:“你是个有独立能力的男孩。”学生乙:“我衣袋里有一条牛皮筋。”我说:“你是个好运动的孩子。”学生丙:“我袋里有许多奇多卡片。”我打趣道:“你真会玩啊。”学生丁:“老师,我的衣袋里有一条小手帕。”我说:“你是个讲卫生的好女孩。”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一一“点评”。由于言语亲切、中肯、客观,学生们都乐不可支。趁大家情趣盎然时,我语锋一转,说:“同学们,有一个男孩衣袋里也藏着一些东西,但和你们不一样,既不能吃,也不能用,是一些活生生的昆虫。(补充完题目: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面露惊讶之情。我抓住时机,问:“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评价他一下吗?”这时,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他是个喜欢昆虫的孩子。”“你们想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吗?”“想——”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百分之百地调动了起来,自然愉快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洋溢着平等、和谐、浓郁的民主精神。学生在动手、动嘴等全方位互动的过程中,情感之门悄然打开,这得感谢生活这把“万能钥匙”。
二、生活,拽放个性飞扬的红线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改造学校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都享受文化的精华。”新编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描绘的是现实生活情境,与学生没有太大的距离差、时间差。为此,我们得拽住“生活”这根红线,放飞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个性在生活化的语文活动中,尽情张扬,健康发展。《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我想到学生感悟、体验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文本中描绘的水乡小镇对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亲切,犹如是现实生活的拷贝。于是,我决定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路子。课前,我让学生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生活的小镇早晨,用自己的独特眼光扫描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的静态美,熙熙攘攘、设摊叫卖的热闹非凡的动态美,并印在脑中。课上,我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课文,把文中抽象的语言描写在脑海里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表象,并进行文中美与生活美的对照。因为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学生对文本材料的亲和力大大增加,从观察生活到朗读课文,从生活体验到文章的朗读体验,学生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不经意间,水乡小镇的美已清晰定格在学生脑中。此时,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然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亲近课文,或赏读或摘录或表演或画画……来深入体味小镇的美。下面是学生对文章第二自然段和学习交流汇报情景。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随即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生:我觉得这一段描写栩栩如生,现在想背给大家听听。(美美地背起来)
生:我把热闹的街道画了出来。(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
生:我和几个小伙伴准备表演街道两边小摊卖早点的场面。(带着各种道具上来了)
生:我觉得段落中间对农副产品描写的句子很生动形象,今天早上上学时我专门到南街菜市场的弄堂拐了拐,看到沿街的农副产品多得不得了,和书上描写的一模一样,于是,在书上的省略号处又续写了几句话,下面我读给大家听。
生:我觉得文中的小镇太像我们的铜罗镇了,我想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书中早晨热闹的街道,像“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生:我喜欢文中的词语:晶莹的露开后门、溅出……
……
学生喜欢背的背,喜欢演的演,喜欢画的画,喜欢抄的抄……大家各显其才,个性飞扬。这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活的教育”思想,他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小孩子对于这事,觉得很有趣味,我们以这种东西去教他,不但能引起他活泼的精神,并且还可以引起他的快乐。”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心与心相互碰撞,情与情相互交融,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愉心愉悦地积极参与着学习。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学目标也在这融融乐乐的“生活”中自然达成。
三、生活,语言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感悟、体验到积累运用的既复杂又生动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应为学生精心搭建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使我们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实践语言、提升语言、创造语言。而“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从陶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中,我领悟到具有较强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必须以“生活”为基石。记得学完《三亚落日》,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这么美丽的三亚,这么美丽的落日,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好,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三亚看落日。”学生闭上眼睛,又美美地听了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接着,我说:“同学们,好景色,还应有一位好导游。如果让你来当三亚的导游,你会怎么介绍落日美景呢?愿不愿意试一试?”“愿意——”声音齐而响。于是,我把课文中的插图出示在黑板上,请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且我这里讲的直接生活经验的是自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而形成的感性认识;间接生活经验指的是通过电视、电影、电脑等视觉性很强的媒体,而形成的非直接触性感性认识。)写一段解说词,并提出:既要恰当用上书本中的好词好句,还要突破画面空间,进行再造想象,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文字表达中。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欣然走出书本,大胆创新。“海中小船鱼儿满舱”,“沙滩顽童嬉戏追闹”,“外国朋友翘起大拇指说‘OK’”……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原创内容”让人惊叹万分。确实,“孩子是创造的天才”。交流时,大家争着当小导游,上面的“导游”妙语连珠,下面的“游客”喜笑颜开,就像真的来到三亚一样。可见,这富于生活气息的创意是成功的。仔细想来,这一切都是生活给予了学生们思维的灵感、创造的火花。
作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生活和语文好像是孪生兄弟,他们同生存,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阅读教学中,我除了上面的几点尝试,还结合“生活”来突破文本中的难点,化解学生心头的疑点,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思想认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阳光,生活是源泉,采一缕阳光,引一泓清水,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