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弹好语文与生活的二重奏 |
作者:胡汉玺 发表日期:2005/04/26 20:12:09 浏览:666 |
怎样才能实现“语文即生活”呢?“语文生活化”是解放学生,激发兴趣,给语文教学注入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思想认识具有直觉性,即不经逻辑分析推理,能一下子领悟到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由感官的体验而有所悟。这种直觉性原理意味着语文知识和运用能力可以从生活中自然习得,如张继写《枫桥夜泊》,不就是由夜半钟声而触动灵感的产物吗?此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新的知识经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生成”。学生可以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中获取新知,从面临理新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现象世界,就能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促成学生的顿悟和理性判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把生活援引到课内,把语文学习本身作为一种生活,并以此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语文生活化”途径,已经成为人所共识。
一、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语文
现实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促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打破课程壁垒,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乃至社会生活的协同资源,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学语言,用语文。所谓“果欲学乎诗,功夫在诗外”,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使学生可以积淀起丰富的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看好巍巍泰山,滔滔江河;持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那日出江花,春来江水……无一不给我们美的熏陶。看那雄鹰搏击蓝天,海燕笑傲沧海,感受勇敢者的奋斗;看那大雪中挺拔的青松,严寒中怒放的腊梅,体味坚强者的抗争;看那雨后灿烂的彩虹,秋霜染红的枫叶,领悟磨难中的成熟……无一不给我们心灵的启迪。看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可以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和适应能力。有人为金钱而身陷囹圄,有人为享乐而铤而走险,有人为名声而弄虚作假;同样,有人名利场中心静如水,有人洪水面前舍生忘死,有人“非典”面前奋不顾身……多一份留心,多一份观察,多一份领悟,多一份收获。如此,直接感受到的外在生活经验就成为学生认识生活、领悟生活、表达生活的源泉。源泉丰厚,何愁行之无文,言之无物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从直接体验入手,逐渐积累,从而在丰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以至丰厚。比如就学生的写作而言,往往是因为生活经验匮乏导致学生无话可说,以致不敢写,不爱写,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现实生活,增加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生活的观察多了,感受多了,思考多了,情感丰厚了,表达式欲望就自然强烈了,创造的意识就增强了。这样,便可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比如有一位同学曾经这样写到:“生活中的美是无穷的。一株不显眼的狗尾草,一朵默默开放在山坡上的小花,一只在树梢上随风吟歌的小鸟,一朵在天空中无语流过的白云,一阵悄然而至的清风,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一本摊开在台灯下的书,一页写满了往事的日记,一把同学递过来的花伞,一位老师上课时灿烂的微笑,甚至于一点小小的误会,细细品味,都是美的。只要能细心地观察生活,不放过每一件美丽的东西,用心体会美享受美,你就会感到,无论是‘春风桃李花开日’,还是‘秋雨梧桐叶落时’,生活中都充满了美丽的事物。你就会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片天地里感到由衷的快乐。”如果不是源于对生活中始终与我们相伴的阳光、鲜花、快乐、信心、希望的体察,她如何去发现,去寻找,去捕捉美呢?所以,唯有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再体验生活,积累生活,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开辟了一个永不枯竭的语文世界。
二、援引生活,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语文与生活有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自然、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自由积累的天地,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引进课堂,成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
美国B·R· 布格尔斯基在《应用与教学的学习心理学》中说:“讲授第一堂课都应该从容易的、有关联的教材开始,注意潜在学习的可能性,设法改变诱因,促使这种潜在学习表露出来。”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来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过程其实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而足够的生活经验的引入,显然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自然搭建的平台之上,更便于知识的吸收和重建。所以,援引课外丰富的生活知识经验,在语文学习中适当联系生活现象,穿插生活知识,课内与课外沟通,无疑可以活跃气氛,焕发语文课堂的魅力。
1、再现和创设生活:适时再现和创设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已经产生距离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会生活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对生活的感知中学会思考生活。如结合作品学习,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观看新闻、影片、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画面和声音,触动生活经验,从而引起学生共鸣。以学习《鸣凤之死》为例,播放相关电影片段,将读者带入鸣凤的生活情景,感知鸣凤的生活世界,不就能唤起读者对美好人物形象被毁灭的同情吗?此外,结合口语表达,可以设置家访、公车上的交流等情景,训练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模仿生活,提高自我;评论时事,则可以播放相关片段剪辑,促进视觉感受,展开与生活的对比,思考生活,积累素材,深入探究。如此,生活之水就会不断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天光云影”。
2、描述和评论生活:当代学生正处在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时代,大千世界每天都在撞击他们的视野。援引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活感性认识,还要描述生活、评论生活,使生活在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丰富自我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还可通过课前演讲、生活感悟、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引进生活现象,拉近学生与生活距离,让学生自己去反思生活,抒写真实的感受,学会自由表达。长期坚持,这种对生活的评述就会使他们在拥有丰富的素材的同时,更加富于理性的光芒,以至终身受益。
3、回忆和穿插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新知接受,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联想相关生活经验,或者中断课堂主线,穿插生活画面,内外沟连,以生活经验的被唤起和被弥补,自然加深语文课堂的感人魅力,并引导学生走向深刻和理性。如同样是学习《鸣凤之死》,不妨在关照鸣凤悲剧命运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同龄人的幸福生活,两相对照,思考人物命运不能改变的深层原因,从而深刻关照千千万万象鸣凤一样美好的人物悲剧命运的共同根源,探讨她们的出路。这样,在对生活经验的反复关照迂回前进中,学生的思考也就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三、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生活”
语文是一种积淀,学习语文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感悟美,而这种感悟本身又不可能脱离生活,从而成为我们语文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学习一旦成为一种自觉,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至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比如:
1、语文积累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生活,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学生,会每天积累适当的语文知识,逐渐丰富自己的语文素材库。当这种积累活动本身,如日常演讲、日常摘抄,都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一个坚持每天读一则消息的同学,他的社会生活知识一定会日趋丰富,而写素材库也就会更加充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积累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只要坚持每天积累一个词语,一句佳句,一条消息,一句格言诗等等,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会水乳交融起来。
2、语文活动生活化: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还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儿童创造,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而现代社会更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富有创新。因此,要想让语文学习生动而富有活力,语文活动的引入不可或缺。口语交际、辩论演讲、实地探究等综合性活动均能丰富生活,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比如经常领学生实地探访古迹等,感受古人遗风;常举办演讲、辩论比赛,于唇枪舌剑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丰富的语文课堂的壁垒,延伸了课堂,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也丰富了学生日常生活。
3、语文课堂生活化:要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还要注意使语文学习摆脱神圣和威严,走向亲切和自然,贴近生活。试想,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将课堂变成“集中营”,毫无乐趣可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排斥语文,以致缺乏文学的滋养而走向贫乏。因此,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相当重要,除了教师本人的亲切魅力外,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呈现出生活化倾向,使每一切课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四、运用语文,使语文走向生活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不仅在于语文学习渠道的生活化,而且和语文的走向相关。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领会生活、参与生活的同时,应该注重语文的运用,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密切语文和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比如:
1、运用实用文体,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处处是语文,如一张请假条、一份招领启事、一篇竞选演讲稿、一封教师节慰问信、一句生日祝语、一封倡议书,乃至一张点菜单,皆是语文。当学生在这些具体的生活需要中感受到成功时,他会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只要正确引导,又会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和挑战的勇气。不能忘怀,曾经有两个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就是在书写菜谱“韭黄”时,因误为“酒黄”而被嘲笑,以至痛下决心,努力学习的。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方能激起兴趣,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兴趣。
2、享受文学作品,美化生活:语文之于生活,不仅有实用的价值,还有美化人生的功用。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好的文学作品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欣赏文学,在文学的天地里觅得心灵的憩息地,从而诗意地生活,这是语文学习于审美层面的功效,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语文中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寻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是语文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3、训练语文思维,提高生活品质:人的思维存在不同的层次,呈现出不同的品质。有人敏锐,有人理性。要想使语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还要注意用语文指导生活,提高生存的品质。比如同样是看足球队,看电影,有的人只是一般的看客,有的却可以由直觉思维转入理性思维,由看而评,由评而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丰富生活。由于有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介入,现象世界由表面而深入本质,人的精神生活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和教师的兴趣都得到激发。
总之,生活是本,课堂是轴心。生活是正文,而书籍是注解。今天我们需要拆除在教育和生活之间用书本知识累造起来的隔离墙,让学校教育焕发出生活的气息,让学生生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学会生存》所发出的警告:学生不能与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象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触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走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脱离生活而远离活水。因为,”关注语言,同时也意味着对那些寓于此语言里的人的生活状态的关注。“而语文生活化之路,正在脚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