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组块教学涌动的精彩走进组块教学 |
作者:张菊荣 整理 发表日期:2005/04/22 21:01:39 浏览:818 |
——特级教师薛法根专题访谈录
【主要内容】心理模块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组块教学”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在此理论背景下提出的语文课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此次访谈针对“组块教学”的内涵、性质,“组块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思考运用,“组块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组块教学 理论探求 实践探索
张菊荣(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努力构建着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着深刻的实践,组块教学确立了四个走向的教学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解读语文教材,积极开掘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效益;完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得到整体发展。我们借助“行知论坛”网络平台,就组块教学邀请薛老师进行专题访谈。
组块教学的概念辨析与理论探求
组块教学的的内容和形式
张菊荣:寻根索源,我们的访谈还是先从“概念”入手:组块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薛法根:“组块”来源于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本是指记忆单位。在阅读图式理论里,“组块”相当于“图式”;在相似论里,“组块”就是“相似块”。其实,“组块”这个概念在阅读心理学中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而我们将它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组块”教学从它的教学形式上看,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多个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率。从它的教学内容上看,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教学内容的发掘、筛选、整合、呈现等,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组块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自主选择、自动整合语文学习内容的意识、能力、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从身边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创造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组块教学是通过一项项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一项项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外显形式是听说读写、理解与感悟,这些活动是整合过的,是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是切合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内在规律的。所以,组块教学将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目标整合在了板块活动之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融合在言语实践之中了。
“组块”辨析
迷途老企鹅:“组块”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应该说它属于元理论。元理论是否先跟教学结合产生教学论,再辐射于学科?如不是,那是否意味着仅仅把“组块”看作一种记忆理论?
薛法根:作为一种元理论,应该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研究,而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研究。比如“掌握学习”、“发现学习”、“情境教学”等。我个人觉得“组块”作为一种认知理论,是可以直接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正如“图式”理论就是阅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元理论只有在具体的学科实践运用中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富有普遍性的教学论原理,而不是相反。
从起源上说,“组块”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名词术语,可以看成是一个记忆单位、信息单位。著名心理学家福多就提出著名的“心理模块理论”。在语文学科研究中,它已经超出了本身的含义,具有更为广阔深远的教学论价值。除了语文教学,我想组块教学的思想(四个走向)对于各科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运用于理科教学,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离子:“组块”中的“块”,是否可以理解为“境”——场境、情境、意境等,而“组块”是否可以理解为“境”的创建和组织呢?
薛法根:离子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努力达成的问题:通过重组、整合,创设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场景,以促进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块”,从个体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个体已有经验的记忆单位、知识单位、经验单位。学生正是凭借已有的“相似块”来展开学习的,他们通过相似辨别、相似选择、相似组合、相似同化、相似顺应等方式,对新学习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从而丰富自身内在的“相似块”。组块,就是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主组合、整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的过程。从教学论意义上讲,“块”就是整个的学习场,组块就是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场、情境场。这个场的创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联系学生可能经历的语文问题,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场景就是生活化了的,是贴近学生可能发展的,因而是有效的教学场景。组块教学非常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没有学习情景,学生的学习动力无从激发,而缺乏学习的基本动力,语文学习必然成为一件苦差事。
离子:在“组块”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原有的经验组块?或者说,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组块对新的组块的形成有何影响?
薛法根:在组块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组块,这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起点。新知识、新经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情况是新的充实、更新旧的;一种是新旧产生矛盾、甚至对立,这就会引发学生激烈的思维、情感冲突活动,这就是教学最好的契机!
离子:实际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组块”实现的,每一个个体只是在组织程度、组块形式和“块”的大小上有所差异而已。
张菊荣:组块的立体性与开放性。我看有必要强调两点——
1、块的立体性。(1)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尽可融在其中;(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目标,统于一项工程。当然,在其一块的设计中,可以有侧重点,也可训是各项指标的比例并不固定。
2、块的开放性。此块与彼块,并不是分割的。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是组块的特性,也是组块的过程。
组块教学原理之一:同化与顺应
离子(南麻中学):对“组块”教学的认识,我脑子里很快的跳出了“物以类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词。实际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组块”实现的,每一个个体只是在组织程度、组块形式和“块”的大小上有所差异而已。请问薛老师,知识(当然包括“概念”)组块形成后,以小学生的认知而言,他们对类似或相近知识(概念)是否会产生混淆?
薛法根: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可以简明地解释为:同化与顺应。
当新学的知识从属于已有的知识范畴时,学习主体就会主动地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充实、丰富原有的知识框架、知识结构。这就是知识的同化过程。如果运用组块教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将新学习的知识、经验、新体验到的情感等与原有的知识块、经验块、情感块产生有机的联系,整合到一起,丰富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等,促进主体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
当新学的知识超越已有的知识范畴时,学习主体就会自动地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能涵盖新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主题就会获得全新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组块教学中,就是引领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已经经历的情感和尚未经历的情感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冲突和矛盾,在这种冲突、矛盾、碰撞中获得一种自主的建构和发展,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功体验、精神提升的快乐等。
组块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语文能力的训练、培养。我们在新语文课程目标的关照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在生动的、整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生成,不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语文游戏式的训练。但是我们不反对进行语文训练,语文能力和知识,需要必要的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摒弃训练,只有感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传递信息的方法和艺术”,必要的基本功还是需要的。没有这个基本功,言语智慧是无从生根的。相近的知识是否会引起学生的混淆?这肯定会产生这样的混淆的,所以精当的科学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能通过比较、辨析、提炼、整合,从而真正将新旧知识既加以鲜明的区分,又加以合理的整合,重新构建起更加丰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而在训练中获得这样一种辨析、整合知识的基本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对于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关键是,如艾宾浩斯所提出的“运用多种变式”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确概念,加深理解。
关于“四个走向”的关系的思考
张菊荣:组块教学提出了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请问“四个走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薛法根:走向智慧是组块教学的终极目标;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实现走向智慧的行动策略、行动理念。
“言语”与“言语智慧”
张菊荣:在组块教学的“四个走向”中,“走向智慧”被认为是最高境界,请问您说的“走向智慧”与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
薛法根: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言语”与“言语智慧”。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李海林先生认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这就是说,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才是学生在语文课程里的主要学习内容。这是一家之言。既然是一种“智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既然是一种“言语智慧”,就要求教师在读写辅导中,兼具“哲学的睿智”和“文学的浪漫”。这样的辅导,虽然有时也使用了应试辅导的话语体系,但却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的精神,其素质教育性可能更加突出。
智慧应该具有三个基因:善良的、生活的、深刻的。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理应培育学生善良的基因,其次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言语实践,并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言语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
组块教学的终极追求与 “走向生活”的内在联系
张菊荣:组块教学有四个走向,其一是“走向生活”。所有的教育都声称“走向生活”,请问“组块教学”与“走向生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薛法根:组块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走向智慧”,所以,组块教学努力想实现智慧的语文教学。而智慧是需要生活作为土壤的,是植根于生活之中的。
1、让生活充满智慧。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语感是言语智慧的显性标志。为什么言语智慧必须实在生活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呢?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
2、在言语学习中生活。走向生活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语文学习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需要的语文学习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的、却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终身成长、不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的语文课文的学习,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也就是灰色的!组块教学的“走向生活”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要求教师将文本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整合起来。比如读《少年闰土》,学到“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不仅要学生领悟少年鲁迅当时狭隘的、单调的、无奈的生活现状,更要触发学生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我、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少年时代的鲁迅相比有什么异同、与少年闰土有什么异同?我们期盼这样的童年?等等,如此,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自己、对童年等就有了更加深切的思考、对生活、对生命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假如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向别人(不同的对象)倾诉,就是一种言语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言语活动,能实现多项教学的目标。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普遍运用的教学预设,但这正是组块教学走向生活的一个例证。
3、在生活中学习言语知识。走向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是,组块教学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真正生活化的、充满言语智慧的语言,是在生活中,是在略带刺的民间!书评家黄集伟说:“真正的语言是活着的,它是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像新闻那样正式被发布,它像血液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真正的中文系在你的生活中间,在道听途说的一个环境当中。”像黄集伟每年都出一本书名为《语词笔记》记录当年社会上流行出来的新词新句,这样语文学习是生活化的,也是富有生命气息的,是我们的精神和语言共同成长的,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向往的!
张菊荣:1、组块教学的组块过程即言语实践(且是综合过程),言语智慧的实践性智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在言语的生活化实践中诞生,因此组块教学有利于言语智慧的生成。而走向生活是组块教学的智慧取向。
2、组块教学的内容包括了文本的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可否形象地理解为板块组织的过程中把“生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一起“组”了进来,因此,走向生活是组块教学的内容取向——把课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学习打通,是组块教学走向生活的标志。唯有如此,才会造就组块教学的博大精深。
组块教学的实践探索与主要理念
组块教学提倡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课文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
张菊荣:在教材价值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上怎样体现出组块教学的优越性?
薛法根:组块教学研究了教材价值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组块教学提倡要发掘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从中精心选择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我们的意识里,语文课文就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课文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其实,语文课文并不完全就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蕴涵在语文课文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去领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阅读文章,刊登在杂志、报纸上的文章,本身具有它的阅读价值(文章的原本价值)——获得文章表达的信息,这些文章能感染读者、影响读者,潜移默化地使读者受到人文的熏陶。这仅仅是未成为语文教材课文的文章的原本价值。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书里来,就具有了另一种价值——教学的价值。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获得如何表达信息的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而这些言语的智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的,而是隐含在语文课文之中的。比如,根据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有联系的词语进行表达等,这些言语的智慧是需要教师在课文中发掘出来的,并要逐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逐步习得这种发现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模仿与运用创新的能力!所以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发掘,而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学习板块,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的“三不讲”和教学版块的整体性
耕夫(盛泽镇中心):平时教学中,我们普通教师也都能感觉到这一点“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可是我们教师往往不了解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爱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进行教学。 我感觉到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实则是我们老师自己不愿改变这种方法,因为它操作方法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不需要太多的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而且能提高应试教学的成效。而相比之下组块教学提出的理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别看一个简单的“减、联、整合”,其中需要更多教师的智慧和思想,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研究。因此,我想绝大多数的教师怎样来运用组块教学改善自己的教学值得薛特指点!
张菊荣:“组块”是否会破坏原有文本的整体性?
薛法根: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主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就无法展开阅读教学。既然是这样,那么学生在自主的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尽管这个印象可能是肤浅的、模糊的、偏颇的,但对于某些内容,学生是完全能够自己读懂的。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效的阅读指导和深层的阅读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提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有三个不讲:学生已经读懂了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留待将来再讲。有此三不讲,剩下该讲的,该指导学生的,就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发展可能,进行教学预设。而这预设,主要是将需要学习的内容置于课文整体的背景下来加以整合的,并不是离开课文的主题、整体而进行专门的单项训练和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反对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言语训练,应该将言语训练、言语实践与文本本身的学习、感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板块。“组块”是将“文本”这一“块”和“学生”着一“块”的合理整合,所以,“组块”,只能增强课文原文的整体性,而不会破坏整体性。
解读教材的基础:理解“三种语言”
潘叶红(金家坝中心小学):前不久我校有位老师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此我也上网研读了薛特的教学设计,可总觉得不能“依样画葫芦”搬过来就用,比如对文本的挖掘运用。敢问薛特,我们的学生在组块教学过程中,是否也要一个适应的阶段?或者说又有什么样的要求?组块教学研究,除能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上体现,还有何种呈现方式?作为不搞这研究的其他一线老师,可以学习些什么?
薛法根:潘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我想从如何解读教材语言这个角度来谈一点看法。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是否运用组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都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解读教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否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
从组块教学的角度来说,教材(文本)必须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常常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这样的解读,我们就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学习顺序)。比如《雪儿》,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解读,会将一篇清新优美的文章解读得非常深刻、非常复杂。曾经请一位中学老师来读,他说这篇文章主题深刻、有一条明线、有一条副线……这样一读,你自己首先就会陷入文章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看到的是深刻的东西,但是却是远离学生的东西。用这样的东西来进行教学,学生势必如入云中雾中。而从儿童的眼光来看,是否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雪儿究竟是怎样一只鸟?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中的?在与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它的?雪儿又给我原本寂寞、忧伤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是否每个人的生活中来了这样一只雪儿,都会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生活?这样一读、一问,课文就显得清楚明白了。你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必然是亮堂堂的。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组块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就是我们要对课文的语言作深入的剖析。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富有言语智慧天赋的学生可能会对这样的语言产生敏感,学习得也会更容易一些。用这样的语文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文,就会发现有些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无须我们就是过多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就可以了。而对于值得学生学习的课文语言,应该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式语言,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对于精粹语言(文学语言),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甚至更多的是讲解赏析。个人以为,这样的语言适合于学生整体的朗读、积累,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留待今后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融化。
所谓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就是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
当讲则讲不必害怕讲解
Rainy: 有一位语文教师说,你们要学好语文,就多读书少听语文老师讲课,或者不听老师讲课 。我想问一下,你是怎么理解阅读这个问题的,老师该不该“讲”?
薛法根:当讲则讲!就个体的阅读而言,基本上是边读边想,乃至于置身在文本描述的情景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阅读算是真正读进去了。任何人的讲解、分析是难以取代个体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体悟的。所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当然,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等的缺乏,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地方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与讲解。教师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沿着正确的路子往下走,所以我们不必害怕讲解,该讲的时候大胆地讲,而且要讲好,讲得生动、讲得新鲜……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照样喜欢,照样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现实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缺少文学的功底,自己缺乏对文本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己鲜活而深刻的思想,当然讲不好、讲不到点子上,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让语文课堂陷入困境。所以,语文课堂要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关键是语文教师要自己充实起来。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
组块教学的课程意义与教学论价值
张菊荣:请问,在新课程背景下,组块教学将作如何思考?
薛法根:组块教学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问题: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才能为学生所感兴趣?学生能否学得选择学习内容的方法与能力?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组块在课程内容开发与建构上的意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如何确定的?地方文化对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开发建构具有校本意义的语文课程?
张菊荣:读了法根以上的论述,关于在新课改背景下看“组块教学”,我生发了两点思考:1、以课程意识看组块教学,组块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课程意识解决的是“教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组块教学将教学内容重组,挖掘教学内容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来学习,所以,组块教学的探索具有课程意义。
2、以教学意识看组块教学,组块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方式的转变被视作新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志,组块教学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组”的过程,可否这样理解,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预设下,注重生成、调节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板块的过程(如此,也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是,组块教学的探索有具有教学论的价值。
组块教学的实施与集体备课制度
张爱娟(北厍中心小学):我想问的是,“组块教学”适合所有语文教师吗?对基本功不扎实的语文教师来说,有能力为课文动“手术”吗?我感到“组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盛泽实验小学的老师实践下来怎么样?
薛法根:组块教学还处在研究过程中,其中的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但是我们不必将组块教学看得过于高深、看得过于神秘。任何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最终必然要走向简单的,而这是深刻的简单!我们在组织教师进行组块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运用团队作战的办法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共同研究。
组块教学中关于集体备课的基本方式。组块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准确把握教材,科学妥当地运用教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采取了分年级集体“研课”的活动,即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备课。这“研课”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研究、运用教材能力的过程,我们每单元集中研讨一次。每次围绕单元课文,分工阐述对每篇课文的理解、发掘教材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包括语言训练点、人文教育点等),其他教师进行补充,可以引用网络、教参中的资料。对于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由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作总结归纳,提炼教学要点、目标,提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思想等等。科教处要求各备课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将整个的集体研究过程放在校园网上,以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和讨论。至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特长来设计,也可以资源共享。最重要的是每个组要有一名教学的骨干教师,他能对教师深感困惑、迷茫的问题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说,起一个专业引领的作用。如果大家的水平都相差无几,就会雾里看花,大家都糊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