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教育面面观 涌动的精彩艺术教育面面观 |
作者:娄小明整理 发表日期:2005/04/22 20:57:47 浏览:815 |
——教研室副主任余家友访谈录
【主要内容】教研室副主任余家友对教科和教研工作都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整体把握艺术教育的方向更有独到的见解。本次访谈针对艺术教育的环境、课题研究对教师的引领作用、“三独”比赛、艺术教育的功利性、教师专业化成长、艺术教育考核与评价、艺术中考与特长生培养以及艺术新课程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艺术教育的环境 课题引领 “三独”比赛 艺术教育的功利性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考核 艺术中考与特长生培养 新课程
艺术教育的环境
张幸亏(盛泽第二中学):艺术教育需要更多人的关注。说实在的,圈内有人做好,圈外有人捧场,这就不错啦。一般而言,这一点在我们吴江,是基本可以达到的。所以,吴江的艺术教育是处于一个还算良好的环境。我们现在的问题可能主要在向深层次发展方面。不知余主任如何看?
余家友:吴江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通过这么多年的积淀,无论是取得的成绩还是在全国的知名度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眼前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我觉得有问题并不可怕,如果没有问题那才是真正有问题。我觉得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的因素,如何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得到来自更多层面的人发自内心的认可,不要扭曲,不要异化,少出现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解决诸如论坛上已被大家关注过的许多问题;二是来自艺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何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课堂效益,吸引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读书、反思、研究、成长,为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张幸亏:教育是个大环境,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讲,希望这个大环境生态良好,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但是这个大环境的事有时候就很不好说,比如在中学,这个环境就似乎不如小学,所以艺术教育的发展可能就觉得缺少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余主任不知是否认可?
余家友:据说好茶需要上好的水与之匹配,故有品茶先品水的说法。苏东坡当年不信此理,取三峡下游水给老师王安石,最后在老师面前弄巧成拙。杨万里路过吴江留下了"自汲凇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的诗句。水对于茶是何等的重要。
艺术教育比作茶,大环境就是水。不知张老师是否赞同。
众所周知,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培养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要挖掘人潜在的艺术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全面发展、和谐健康的人铺设美好的土壤。
良好的艺术修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据说德国人在招聘雇员时会关注应聘者除从事自己的专业活动外还有什么高雅的艺术爱好,有艺术爱好,并花一定业余时间去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往往会成为招聘场上的胜利者。
这是否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种启发,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人,一定会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能比他人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课题引领作用
王展鹏(南麻中学):余主任,您是吴江第一批搞艺术课题的专家级人物,我想请教,您认为,课题研究对一线艺术教师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余家友:吴江教育科研红火了这么长时间,如果离开了一线教师的支撑是热闹不起来的,如果离开了一线教师的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从教学一线走出一批科研型的教师,是不会得到大家首肯的。教育科研的魅力不仅使学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也使教师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谈起“九五”期间的艺术课题研究,至今难以忘怀.当时在教育局姚荣荣局长、教科室胡继渊、沈正元主任、教研室秦文娟老师以及一大批省内外专家的指导参与下,我们和几所小学的艺术老师一起深入课堂搞研讨,到外县市搞调查,请特级教师上示范课,学校之间开展交流,教师之间搞评比,定期举行专题沙龙,请专家开咨询会.当时,老师们觉得很忙,很累,有压力,多做了许多事,但又觉得很充实,很有收获。
现在回想起来,有几点意识值得正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艺术老师们借鉴:
1、目标意识:学校的课题研究目标有学校层面的,有学生层面的,也有教师层面的,作为课题参与者要给自己找到准确的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有短期的目标,有长期的目标,适时调整,与课题总目标相匹配。课题组要整合,引导,实施,检查,考核.课题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2、反思意识: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科研素质,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现象,有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3、合作意识:一所学校艺术教师原本人数就不多,在教育科研领域闪现的不应是埋头苦干的孤独者的身影,而应看到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就一些专业话题进行讨论、交流,甚至摩擦、碰撞的场面。
4、理论与实践的互通意识:掌握一定的科研理论和专业理论是开展科研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学以致用,为我所用,将理论知识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困惑架通、比照、反省,理解并把握所关注的艺术教育现象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5、持久意识:课题研究时间有长有短,但教师在科研中的成长却有一个长久的过程,要经得起失败的冲击,经得起负面因素的影响,把握一切学习提高的机会。
三独比赛
冰红茶(苏州星海学校):有人说,吴江市举办的“三独”比赛针对的是部分艺术特长学生,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艺术特长的舞台,有些学校甚至外聘专家进行不公平的竞争,提高自己的短期效果。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
余家友:我觉得有些事物不妨先给它一个生存的空间,然后再通过自身的免疫和众人的呵护,成就它一个健康的体魄。
有评比必然有名次的前后,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是“三独”的展示活动,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当然也少了获奖的欣喜。
举办“三独”比赛,只能是艺术尖子生露露脸,但这决不意着学校艺术教育不必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相反,举办者的初衷是通过“三独”来为艺术教育搭建一个展示自身特长的舞台,谁也不愿意看到没有基础的金字塔,哪怕它是璀璨夺目的。
据我所知,外聘专家排练也不是什么公开的秘密,学校想得奖还是其它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妨退一步想,至少校长对这样的活动是重视的。
婷茜(松陵三中心):您说的给一些事物一点生存的空间,我能同意您的观点!但许多人都知道艺术还是需要那么一点沉淀、基础的,要让整个社会享受艺术、尊重艺术才是真正的目的,请一些“专家”突击一下,只能体现“专家”水平,只能体现学校的“财气”……我个人觉得搞搞这种比赛肯定有促进作用,只是我们作为艺术教师尽力了就行,结果随便吧,但是如何优化还是值得我们大家来关注呀!
余家友:我觉得“三独”也好,集体展示也罢,都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举措,都不能囊括学校艺术教育的全部,只不过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大势所趋,是谁也左右不了的事实,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现今教育体制,课程结构,考试制度下,艺术教育要进入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还需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而是通过实践、思辨、剖析、呼吁,共同为艺术教育筑起一条快车道。
“画狮为虎”的不和谐音有,但不是主流,至于能否用更多的斑来透视全豹,“动物学家们”最有建议权。
秦文娟(市教研室):我个人认为:多为学生搭建展示艺术的舞台是一件好事,其实,不管他(她)是学校培养、家长培养还是请人辅导,得利的是学生,我们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给学生一个交流学习观摩切磋的机会,同时我们也给了学生一种成功感或者一种挫折感。我想这样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至于如何看待学校请专家辅导,我认为:学校领导有这样的意识和这样的做法,当然是一件好事啊,一是表示领导们重视艺术了,二是我们音乐老师也有了一次学习充电的机会,毕竟专家起点高么。我真希望中学也能出现几位这样的好领导!
我们也不要太看重比赛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结果不是你老师能决定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有许多音乐老师确实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我是能了解你次时此刻的心情!
但是在这次比赛中也出现使我们最痛心的情况:我们中学有些好苗子,由于老师没有很好的辅导或准备不够充分(演唱时无伴奏、无伴奏带,),学生孤独的、可怜巴巴的、表情呆滞的、无感觉的在“唱”(可能学校领导不给我们老师有辅导的时间),甚至有些学校甚至放弃了参与这次活动的机会……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真的不愿意看到这些……
艺术教育的功利性
旋律(盛泽舜湖学校):从音乐教育的宏观功效看,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知识、高素质的人,因而,音乐教学在某中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教化学生。而音乐同样具有非功利性,那就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生理、心理、精神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请问余主任,您认为,在我们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那种呢?是它的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
余家友:何为“功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功效和利益。
我想作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无论是它的道德价值,还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生理、心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都应是它的功效,是它的特殊的教育利益。而且一个人的音乐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艺术素养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上无论你是在思考方法的问题、手段的问题还是过程的问题,都应有明确的指向,都应发挥音乐本身的"功利",当然,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
以往的音乐教育可能过多强调了它的道德价值和政治教化作用,忽视了它自身的心育功能,让音乐陷入了窘境,它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怎么找不着北!” 今天我们不应再让它迷失方向。
旋律:以往的教学,或许过于侧重了技能知识,但是毕竟还是音乐课,非常重视音乐本身的感悟。而现在,在强调人文性、综合性的时候,我们无意中放弃了一些音乐的主阵地,淡化了音乐本身的享受,所以,我觉得当今的艺术课,撩开“以人为本”的面纱后,发现它更注重功利性。
余家友: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是以人为本,我们的学校追求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扪心自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以人为本,当然这里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因素。
以前曾看过一本书,说古希腊人的人本意识最为强烈,任何约束个性发展的行为都是无法容忍的。为什么现在发掘的古希腊文物中有大量的裸体雕像?在他们看来,人,一旦存在就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这种价值首先表现为他的自然属性,他的身体的健美,然后是他的社会属性,他的公民权利。人本高于一切,人本意识深入人心。
西洋画以表现人物为主,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常常细致入微;中国画更多花鸟山水,很少表现人物,人物多为点缀,多为烘托意境之用。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与“人本主义”思想差异的生动例子。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君与臣平起平坐;汉唐时期,君上坐,臣下坐;宋元时期,君王一人上坐,臣子只能垂手两边;明清时期,皇帝稍有不悦,大臣就有可能在金銮宝殿上被摁倒了打屁股。这些足以说明两千多年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性的摧残在加剧。
人本意识原来离我们那么遥远,人本思想真的来之不易,课堂上尊重学生,把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当作一种思想,当作一种精神,以人为本不要成为我们嘴边廉价的奢侈品。
教师的专业成长
张幸亏: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至少可分为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两部分。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其中也包括专业技巧的磨练。我常常感叹惟有在中小学艺术教育这个领域,对前者是非常的忽略,艺术教师从业以后,很少再有机会磨磨专业知识这把刀。长此以往,再好的宝刀也可能要老化的。那么怎么磨呢?当然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可能就需要学校领导有足够的眼光,有眼光才肯舍得投资,因为这意味着花钱。比如音乐老师应该有机会听听音乐会,美术教师应该有机会看看画展。进一步说,音乐教师应该有采风的经历,美术教师应该有写生的磨练。真心想听听余主任的看法。
余家友:何止是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他教师也应不断地自我给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永远是“在路上”。
非艺术教师的给养,我觉得不应仅仅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有时间阅读一点社会、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书不无好处,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教师。张老师提到的教师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对所有的老师都很有必要,用艺术,用文化来浸润大家的精神世界,做做心灵的体操。管理者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兼任这出戏的编剧、导演和主要角色。
张幸亏: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艺术教师尤甚。希望余主任说的“管理者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兼任这出戏的编剧、导演和主要角色”能让所有的管理者听到。
金培雄(庙港实验小学):同意张老师的观点,我以为艺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的艺术教师,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某某家或某某大师,而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接近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会审美。然而我以为必要的技能与知识还是要传授的,那就需要教师也得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我想,一个自身艺术素质平平的教师是很难在这方面能让学生有很大发展的(当然反之未必然)。至于提高艺术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是很多的,张老师提到的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点大家可以继续探讨。
余家友:陈燮阳在谈到乐队的乐手时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乐手在演奏时,不应该只顾自己,埋头苦干,他应该顾及指挥,配合其他乐手,融入整个乐队,成为整个乐队中的一个和谐的分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它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初任教职的探索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持续成长阶段。许多教师不能从容的进入第四阶段,徘徊在第三阶段。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老师常常局限于自己的狭隘经验和习惯行为之中,不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缺乏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改造的能力,对习以为常的教育问题缺乏探究和处理的能力.
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我们不难在专著中找到大段的论述,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生动例子.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倡导的反思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应成为更多教师的目标。
吴江的艺术教师应该说很幸运,艺术教育科研起步早,涉及学校多,参与人数广,成果显著。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科研型的教师从艺术教师队伍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称职的艺术教育“乐手”。
秦文娟:我觉得 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停止在“第三阶段”,学校艺术教育同样也是通过摸索探索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持续成长阶段.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目前就处在第三阶段——“高原现象”,如何继续发展请各位发表高见。
张幸亏:形成“停滞和退缩阶段”的局面可能是有多种因素的:一是领导和一些教师看到大功告成,思想上的松懈;二是缺少理论上的引领;三是缺少实质性的进展,工作还停留在表面浅层次;四是教育大环境的因素,如中考的压力……
旋律:我们吴江基础艺术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社会上专门的艺术人才却少而又少,因此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再说,一线教师兴奋了一个阶段,也免不了疲劳,又加上艺术新课标等花样繁多的甚至是颇具争议的新鲜事物的出现,我们的教师觉得眼花缭乱的同时,不知所措也正常。
余家友:我们说吴江的艺术教育科研进入了高原状态,因为它曾经辉煌过,如今面临新的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和飞跃,所以进入了高原状态也是一个必然的阶段,是一个蓄势待发的积淀过程。艺术教育的发展,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完它的初级阶段,因为直到现在它还在为名分而争,还没有进入高原状态的基础。
王展鹏:我理解的“高原现象”是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之后,出现的一种前进中的迷惑,其前提的先前已进行一番积极的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鉴于这种认识,个人认为艺术教育目前没有进入高原期!其原因有三:
其一,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艺术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自己有时甚至还摸不着北,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状态不是高原,倒有点象张老师所说的“缺氧”。
其二,就目前教材而言,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离一个成熟的课程教材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说高原,我认为为时太早!
三、就课程的要求和现实状况来看,我个人认为还带有理想化的成分,新课程的理念有舶来品的印记,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是很到位。
教育评价
旋律:教师的六认真工作考核,长期以来,一直让教研组长或者学校中层干部头晕,不管怎样操作,都有留于形式的痕迹,感觉无奈得很。据说有的地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同一位教师,他的备课成绩——“优”、上课成绩——“不合格”,让人啼笑皆非。
余家友:教学“六认真”的管理与考核教研室去年下发了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各校根据意见制定学校的实施细则。
课备得怎样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些学校在组织检查和考核过程中形式和方法僵化,缺乏创新,教师应付自如,缺乏实效。我在基地的小学办学思路研讨会上多次呼吁,学校的教学管理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变对教师的检查、监督为指导、服务,变以发现教师的短处定考核等第为发现发现长处,改进工作;我们不提倡把教师分作三六九等,但我们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如新上岗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在“六认真”方面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针对性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在这方面学校有很大的空间。
教育局最近下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我们教研室正在组织学习,下一期《吴江教育》上将有我们小教教研员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为优化教学管理共同出谋划策.
余家友:艺术教师基本功考核应该是是综合呢,还是分科?
王展鹏:我觉得,现阶段还是分科比较科学,因为我们的老师是单科出身,隔行如隔山。针对上岗三年老师我看还是以基本能力的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前面已经提到,不再多说,但还是要多角度评价一位上岗三年的老师!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多元的,一刀切的方法不可取!
艺术中考与特长生培养
迷途老企鹅:大家提到的即将于05年执行的艺术分入中考的话题,是艺术学习评价问题。它跟旋律提到的艺术教师评价一样,是个很难抓准关键的问题。
艺术入中考,其实早在四年前的《中国音乐教育》上就有讨论(当时余主任和秦老师每期必看的,应该有印象)。讨论很激烈,但没有苏州人的参与——没有苏州人说:“就怕跟我们这儿的体育中考一样,变个四不象”! 我觉得,即将出现的艺术中考,或许还不如体育中考。
我们各个学校甚至连怎么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都那么难——校长教导首先想到的是考学生。可是,你怎么考?——凭什么考?考什么?结果又能反映什么?怪了!人们说。这不正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么?
余家友:从长远看,艺术进中考肯定有积极意义的.至于考什么,怎么考,分值比例,以及许多我们还没预见到的问题,都是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是要经过一个摸索的过程,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去完成,行得通行不通要靠实践来说话。不能因噎废食,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些偏颇,就怀疑.现在不是争论煮着吃还是烤着吃的时候,否则当我们争得口干舌燥时,也就是望雁擦口水的时候。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早有所闻,但不抓就能活?不放就能治?部队里有句话,叫“一人感冒,全家吃药”。
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对症下药。学科竞赛一等奖加分政策的出台,在一定时期有它的积极意义,培养了一批学科尖子生,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占有很高的分值,曾经享受过上不封顶的优待。政策就是指挥棒,当培养特长生比培养大部分合格生更实惠,更有诱惑力时,同样需要政策的调控,维护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摇摆中寻找平衡。
如今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的出台必然会促进学校、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关注,我觉得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考级、家庭艺教必然会热起来,从现在看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如果有一天失衡了,当然离不开政策的调控,但那时学校的艺术教育已经不是现在的状态了。
余家友: 目前的艺术教育还处在青少年期,身心还很不成熟,柔弱的身躯经不起风雨的折腾。
今年,我们对几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艺术课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有一所学校美术基本知识的测试(内容就是上一节课刚教过的),合格率不足30%;我在基地工作的时候,每一期训练营学校都要派一名音乐教师教唱歌.弹不好琴,唱不准音的可不是一两个,有一位老师硬是把军歌唱得越听越像越剧味,听了直让人头发竖(决无半点夸张),艺术课的教学在教师心里真应该有个下限尺度。
艺术课程的设置也是一样,实验到今,分科还是综合的问题还没个明确的结果,有的老师茫然了,越来越不会上了。
我还是坚持前面的观点,艺术教育没有进入高原状态,行政部门就像在为我们修路,课程专家就像在为我们造车,学生就像乘客,家长就像加油喝彩的路人,我们当然是手执长鞭的驾车人,车行半山腰,不进则退,这时候更需要齐心协力,别把陡坡当成歇脚的平地,否则……
新课程
余家友:艺术教育的熏陶应该说伴随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有其相应的追求目标,呈现形式和内容,学校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段。也正因为在学校中,所以必然摆脱不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科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业评价等等,都不同于其他阶段。但艺术带给人的,永远是快乐。学校艺术教育,痛并快乐着。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事.所以最近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的意见,可见优化课堂教学,将是今后一个阶段全市新课程实验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共同创设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
说实话,在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和广大一线的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生的低耗而有效的学习。今后,教研室将围绕研究、服务、指导功能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和教师们一起打造教学研究的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作为室龄最短的我,自知压力很大,一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今后有机会也想把学习的触角伸到艺术教学课堂,因为我知道,那是一块蕴藏着丰富宝藏的地方。
薛法根: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有一种打了一场“伊拉克战争”的感觉:先是对原先的艺术教育狂轰滥炸,自以为一综合艺术素质就提升了,问题就解决了;再后来,当我们刚刚宣布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麻烦就接连不断了,时不时地有人对综合艺术课程“放冷枪”,搞得我们有些同志焦头烂额。打破一个传统可能就需要几十天的时间,而要建设一个传统则需要几十年的工夫!艺术啊,你怎么让人雾里看花呢?
什么样的艺术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列出那么几条来,专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的阐述,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但我以为,所谓的好课是应该问学生的,特别是艺术课。学生喜欢,学生感到艺术课是一种生活的美的享受了,这就足够了。至于艺术的技能技巧,应当视每个学生的艺术细胞多少而言,对个体来说,开发艺术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比如,有些学生一辈子或许都唱不象一首歌,但他能画一手好画,这也就足够了。我们为什么非得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要合格呢?你想,只要是艺术的,各门类之间还是可以互补的。艺术修养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学生学习艺术门类的齐全与否。
什么样的艺术课程才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是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我们每个学校能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地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艺术课程校本化建设?这是我们每所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应该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我想,舜湖学校有这么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再加上秦专家以及各位的鼎力相助,还是应该可以大有作为的!无限相信教师的潜力,就是无限相信教育的未来!
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否与我们的生活能够融为一体?犹如我们的数学、语文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一样!阳春白雪的艺术,需要!通俗易懂的艺术,也需要!为我们的生活所广泛运用的艺术,是具有价值的!因此,我们是否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值得我们开发和运用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此,我们的生活就具有了艺术的美!艺术也具有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否与我们的生活能够融为一体?犹如我们的数学、语文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一样!阳春白雪的艺术,需要!通俗易懂的艺术,也需要!为我们的生活所广泛运用的艺术,是具有价值的!因此,我们是否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值得我们开发和运用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艺术教育资源?如此,我们的生活就具有了艺术的美!艺术也具有了生活的意义!
余家友:薛特以上的观点切中了艺术教育的命脉,我们不必苛求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应在学校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寻找生长点,可我们也不可否认,理想的艺术教育和现行的体制下的艺术教育之间还有段距离,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艺术教育还有几许尴尬。
我们认为艺术教材的综合方向是对的,希望达到的效果也是理想的,教材的编写也努力体现这样的意图。但不可否认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材对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导致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化。我觉得在艺术课程的初始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属于前进中的问题,不管是开始时候的过高估计还是后来的“放冷枪”都说明我们的老师在反思,在实践的同时在反思我们的做法,在修正我们先前并不是很合理的做法,这样做是对的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面对刚诞生的艺术学科,我们也许要多一点关爱与呵护,让它向更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旋律: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
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出大价钱,教师花大力气,购买高价教具来让孩子们感受音乐、演绎音乐,然而,大家往往忽略了身边最直接最简单的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感受音乐的乐器。比如敲击课桌、拍手跺脚等等都可以感受音乐的韵律。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把真乐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未尝不可,但是千万别忽视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的东西来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