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研究:教育科研的返朴归真涌动的精彩校本研究:教育科研的返朴归真 |
作者:张菊荣 整理 发表日期:2005/04/22 20:51:56 浏览:583 |
【主要内容】“校本研究”是我市2004年新课程实验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次沙龙活动针对校本研究的内涵和特点,如何解决校本研究和当今教育体制的关系,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的联系,如何处理好专家引领和教师自主的关系,如何作好校本研究的方法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校本研究 内涵和特点 教育体制 课题研究 专家引领 方法论
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和背景
沈正元:对于校本教研、科研,我觉得我们首先可以从理论层面作些思考,基本把握其内涵、特征。对于“校本”,我比较欣赏“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三句话,它们基本表述了校本的内涵和特征。
王展鹏:对于这三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校本——为了学校的发展;校本——基于学校的基础与现有的特色;校本——在学校中进行探索。
张菊荣:我想,我们在讨论之前,先将“校本研究”定个位。我以为,“校本研究”是“校本发展”理念的一个下位概念。校本发展包括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内容。
黄正刚: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
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张菊荣:校本研究不是天外来客。1、新课程改革郑重推出“校本研究”。新课程为什么把校本研究带来?因为新课程的特点就是课程权力的下放。教师与课程的“亲密关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必然呼唤教育研究走向以校为本。——时势造英雄,时势让“校本研究”闪亮。
2、客观上来,校本研究由来已久。我们不去考证究竟是何国何人首先提出了“校本研究”的概念。就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校本研究必然是与学校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本学校”这在很多优秀的教师身上与学校层面都可以体现出来。但那更多的是零碎的、个别的、自发的,而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校本研究作为我市教育局的重要工作来推出,我想那意义是巨大的。
3、从理论上来看,校本研究是一门讲究方法论的教育研究,目前,我国介绍、推行了许多国外教育理论,可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注重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是教育科研摆在当今的任务。虽然校本研究在国外已经很早就提出了,有些国家以不同的研究方式付诸实现(如英国的区域教育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的陈旧性,这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领域。
4、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也是中小学教育研究发展的必然。说一句也许过头的话,中小学教育研究,如果再不走“校本研究”这条路,真要让我产生一点“穷途末路”的杞人之忧了。——当然,校本研究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不知道。但校本研究是一条通道,因为它是针对教育研究与教师脱离,教学与科研脱节,课题立项与研究过程分离等等的弊病提出的。
迷途老企鹅:什么是“基于学校”?
张菊荣:我的理解“基于学校”即学校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地”、“基础”。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验室。
当然,对于教师来说,“基于学校”更重要的是基于自己的班级。当我们用“资源”的眼光看教育的现象,“课题”无处不在,“研究”无处不在,地方资源、已有条件和现状、学生的情况等等,都是教育研究的“资源”。
钮银荣: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教育资源,是否就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研究?
张菊荣:校本研究的特征有三句话,“基于学校”是其中的一句,我在前面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谈了对于“基于学校”这句话的理解,钮老师说的“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研究”,我以为是正确的。
第三句话“为了学校”,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说的“for”的问题,我想其内涵更明白:那话说的是“校本研究”的目的。为了学校,就是为了教师,为了学生。为了学校,就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
迷途老企鹅:校本研究是否还有“场所”的问题?研究是“现场的研究”,对吗?
张菊荣:研究“现场的问题”,但不一定是“现场的研究”。现场的研究是其中的一环,或者说是“前反思”、“过程中反思”、“后反思”之中的一环。
当然,从教师专业特点的角度来看,“现场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专业特征最重要的是就是需要实践智慧、实践理论。
但这三种“反思”之中,是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所以,我以为“在学校中”更多的是“关于现场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在现场的研究”。不知然否?
张菊荣:综上所述,我想,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应该有这么几条吧:1、学校是教育研究的基地。2、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3、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或者说“教师即研究者”)。4、发展(教师、学生、学校发展)是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5、研究内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6、实践形式:自我反思、同事合作、专业引领。7、过程:实践——反思——实践……(即“行——知——行…”)
校本研究与现行教育体制
张幸亏:校本研究在目前上级考核提纲的作用下,难免不受其影响,不知又该如何看待?
张菊荣: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根据校本研究的特点,其评价主体应该在学校。如果我们的教育研究,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就很难说是成功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想这也是校本研究的理念,因为校本研究是一种大众的研究而非小众的研究。——自我评价是校本研究的评价的重要环节。
但是,离开了教育行政的倡导与评价,校本研究要深入推进也会遇到困难。对于考核与评价,个人观点是:
1、考核与评价整体上有利于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试想,如果真的取消了考核与评价,校本研究真的会良性推进么?我觉得并不乐观。
2、考核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要科学合理,考核不是为了束缚学校,而是为了促进学校。通过对校本研究过程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校本研究工作的改进。对校本研究的评价,不仅是研究结果的评价,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王展鹏:我在想我们今天的校本研究,会不会因为现行考试制度的严格制约而举步维艰呢?我心目中的校本研究是在考试制度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的一种促进学校与学生发展的研究。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想有的人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
黄正刚:校本研究就是强调研究的草根性,而且,这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并不矛盾,基于此,王老师的担忧应该不成问题的。
张菊荣:我想,展鹏老师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我的观点是:
1、相对宽松的环境是校本研究的最好条件。无疑,校本研究呼唤给教育松绑,呼唤管理民主。
2、但是,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再来开展“校本研究”。因为,校本研究本身就是挣脱这种镣铐的潇洒一舞!
王展鹏:我们的研究正是为了触动上层的评价机制。既然“目前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应试仍会在人才的选拔中起最重要的作用。”那就让我们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素质开始吧!从某一方面来说,改变内部机制正是推动外围环境更新的主要力量。
校本研究的研究课题
张菊荣:校本研究。课题的产生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建议学校逐步形成课题的网络。
1、学校有一个主课题,主课题代表的是学校的办学思路与基本理念。我觉得这是落实“工作研究化”的标志性“建筑”,是校长工作的灵魂。所以这样的课题,它的课题承担人理所当然应该是校长——而不是挂名的负责人。
2、教研组与教师有围绕主题的若干子课题。对主课题进行“众星捧月”式的围绕。
3、有研究周期很短的课题:这些课题产生于问题,不必“立项”,只是因为在追踪问题与探究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使我们能称之为“课题”。——现在流行一句话叫“问题即课题”,这强调了问题意识。作为一句“口号”未尝不可,但更科学一点,我想应该对问题的研究才能说是“课题”。问题发现——研究问题——设计解决方法——执行计划——问题解决——反思总结,这是一个全过程。
王展鹏: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科研初衷是好的,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的教育科研存在着像沈局说的“脱离教师实际,‘一刀切’”现象,我常常在想,人人都要搞一个立项的课题是否必要,我不反对人人都要有课题意识,因为我们是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高这没错,可课题一定要立项吗?立了项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又投入了多少精力?
鉴于此,我觉得课题研究的“一刀切”现象应该戒绝,给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合乎自己情况的研究。
张菊荣:“课题”(或说“方向”)是教育研究的基本要素,没有方向的“研究”会导致研究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有必要说一句的是,“行动研究”中,“方向性”必须是最重要的一个向度!所以,我不同意“行动研究”与“课题研究”并重之类的话,也不同意有的老师所说的“课题研究”与“反思性的行动研究”“整合”的说法,因为这两者没有并列的关系。因为“课题”(不管层次高低、不管立项与否……)是教育研究的基本载体,换言之,方向性是教育研究(不管是行动研究还是其它研究方式)的基本特性,离开了方向,也就离开了教育研究。当然,我们对于课题可以作一点宽泛的理解,但基于问题的明于方向的研究一定能加速教师的成长。
校本研究的开展
张菊荣:校本研究的开展,沈局提出五个策略:建设学习型校园、建设科研文化、强化课题管理、发挥骨干的引领、组织互动合作的研究,每一项都值得学校去深入实践、认真探索。
学校要在构建校本研究体系的过程使学校获得发展。
校本研究的开展对于学校来说大有作为,有许多的事情可以做。我想,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在其中如何有所作为。
1、学校教科室要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囊,要成为学习型学校的领军,要参与学校的重大工作,特别要发挥其在两件重要工作中的特殊的作用:(1)课改的研究(2)学校特色建设的推进。更要寻找课改与特色在本校的联结点,使其整合发展。
2、学校教导处要组织学校的校本教研中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要用理念与思想来组织活动,追求效益。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方向与思路,由学校教导处提出,而实施是学校的各科教研组。
3、在我看来,真正落实校本研究的最重要的是组织是两个,一个是教研组,一个是课题组。这两个组织有时候是合二为一的。比如我们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成立了三个工作室,其中两个是以课题带头的,一个是由管建刚副校长领衔的“作文教学工作室”、一个是由朱毓明副校长领衔的“写字教学工作室”一个是由莫国平副校长带领的“青年教师工作室”。——“工作室”制度,改变了学校领导的角色,让工作研究化,让研究工作化,从校本研究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创新。
秦文娟: 校本研究=学校的教研组活动
我个人认为校本研究相当于我们原来学校开展的教研组活动。但是活动要求不同了,原来的教研组活动要求:结合课题进行教研活动,而且活动开展要经常性、系列性、专题性。校本研究的要求:是以学校的教学研究为基地,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在教学的研究中(也就是行动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张菊荣: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
1、校本研究的基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没有自我的“个体户式”的反思,就谈不上合作,也谈不上教师的研究个性与教育(学)个性。
2、校本研究的外援力量是专业引领。校本研究的“本”在学校,在教师。抓住了这个本,学校决不会排除外力的支援,特别是与相关专家的合作。校本研究在走向校本的同时,也走向了开放,走出了封闭。
3、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是同事合作研究。这需要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与深入推进。
迷途老企鹅:是否大家就教研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的问题向菊荣先生请教?研究的属性是“校本”的——问题本身、组织形式,但方法、思路和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共通之处的。
张菊荣:教研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的书够多的。我以为一言以蔽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的,不是先获得了一种方法然后去做的。——当然,在做的之前,我们要去学习人家的一般方法,有一个计划是要紧的,关键是围绕一个方向与目标去做,这个做,就是运用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追踪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这个做,就是设计方法、实践尝试、效果分析、总结反思……;这个做,就是课题的研究、问题的解决。一个人难以解决的,或者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难题了,几个人一起来商量,这就是合作研究。我想,中小学的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即不断发现问题、计划、实施、反思、总结。
校本研究与专业引领
倪伟成:其实校本的应该是最贴近教师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当然在一定的时候,也确实非常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
张菊荣:没有专业引领,也很难有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业引领。有人说,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就像是萝卜烧萝卜,终究还是萝卜;而与专家的合作,就是萝卜烧肉。
而伟成所说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想补充一下:
有的教师认为,所谓“实际问题”,就是比如说,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不肯做作业,你说我该怎么办?你告诉我了,我用你的方法去试了,一试就灵了,就是“解决了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期望来看校本研究,来看校本研究中的同事合作,来看校本研究中的专业引领,都是要很失望的。我想,我们不妨做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个个案性质的问题,然后我们研究,对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我们在活动中讨论对策,每人提一个对策,这样可能有了十个对策,而最后问题的解决,就在第十一个对策中。——盖因在校本研究中,教师真正获得不是机械的某一方法的照搬使用,而是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实践智慧!
沈红:校本研究的形式很多,但真正在专业水平上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可以积极做哪些事?
张菊荣:我想沈老师指的是提高研究的效益。当然,也可以说,是如何通过校本研究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的问题。
倪伟成:在很多时候和很多领域,我们都很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可是有些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们而言只是隔靴搔痒,不能真正的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比如听专家讲座。
张菊荣:楼上说起的关于讲专家讲座的话,我的观点是:尊重而不迷信,倾听而不盲从。听专家讲座的目的,更重要的常常不是某一个方法的获得,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那不是专家讲座的真正意义与价值。那么专家讲座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在哪些?——在文化与精神的引导;在思想与境界的开拓;在信息与知识的拓展;在激情与智慧的启迪。
如果你抱着一种“手到病除”的心态来听讲座,常常会失望。因为,有时候,我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正是依赖于那些并不实际的“虚”。有时候,我们总是企盼“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真正“实际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提高整个的专业素养,才是解决之道。因为教师的专业特点中极重要的是一条就是需要实践智慧。
关于校本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向伟成汇报想法:
1、引领什么?我们知道,目前学术界比校认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那么,我认为,专业引领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的。我们一般以为,今天专家来听你一节课,告诉你有什么不足,指导你一些教进措施,这才是专业引领。我想,这是专业引领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
2、怎么引领?我以为,校本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师的自主性。所以,我以为所谓“专业引领”亦该是教师自主地接受的一种引领。所以,“被引领”的方式果然是很多,但有些是很难的,比如盛泽实小有一个法根,他引领了许多的教师,但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怎么办?那就是我说的教师要发挥“被引领”的主动。除了专家听课指点等实时性的“专业引领”之外,我以为围绕问题读教育家的书、带着问题看特级教师录像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简易而快捷的“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教育科研的返朴归真
和斋:校本研究是一种觉醒,因为早期的学校本身就是校本化的;这种觉醒必须具备一定的高度,否则让前人笑掉大牙了。
张菊荣:和斋用了“觉醒”一词,我很认同。校本研究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教育研究,说到底,学校的发展,是且应该是校本发展。当然,今天我们再来提校本研究,其背景是新课改的推进,它应该“具备一定的高度”,即有新的内容。
沈正元:校本研究,实质上是教育科研的返朴归真。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是我们的普通老师——他们对教育最了解,最有发言权,最有研究资格;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教育中的问题——这种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或者说是方向,我反对唯课题化,过分强调课题的级别,但我更反对研究的盲目,无研究的方向,就意味着研究的“黑暗”,甚至浪费时间;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摇篮,通过教育研究,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寻找到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所以,我曾经提出“工作科研化,课题问题化”,我想,这些与国内外对“校本研究”的阐述应该是一致的。
在这方面,我们吴江的许多学校曾经作过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的校本研究应该建立在继承、发扬传统基础上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
校本研究着力于文化重构
张菊荣:包括校本研究评价在内的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其实是一个过程。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建设的过程。
我以为,每一所学校,在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要本着重构文化精神的高度来看这件事。我以为,学校最重要的是精神,我们要在构建学校校本研究制度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
沈正元:我认为在推进校本研究(包括科研和教研)的过程中,必须把制度层面(包括职责、考评、奖励)等上升为文化,进入每一个老师的骨髓,成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时时影响着我们的老师,使他们的研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张菊荣:构建校本研究制度,其实是在提升我们的精神,其实是在重构我们的文化。
沈正元:当然,校本研究还有一个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学校,校本研究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市级层面来看,校本研究要分层次。
费建妹:从学校管理者的层面来看,校本研究要立足学校特色;从一线教师的层面来看,是立足于课堂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研究,是从学生间发现问题思考对策的研究,是不断将现象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并能不断推广相关经验的研究,也是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特色开展的行动研究! 当然,校本研究也是将课题研究,反思性的行动研究整合在一起的研究!无论是怎样的研究,只要是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激励学生的自觉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都是值得提倡的研究!
校本研究应避免的误区
张菊荣:校本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哪些特别要注意避免的误区?让我们一起来预测并相互提醒!其一,重形式轻效益。校本研究的形式需要创新,但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益。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组织,这些组织在教师的成长起过什么作用,存在哪些弊端?当然,这些情况在各校、各组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以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来重新审视这些组织,比如,在这样的组织中开展活动,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成为研究者?我们的研究是否基于了“问题”——或者说,我们究竟解决过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崇尚效益,应该成为校本研究的追求。
其二,轻视理论。实践性是校本研究的特点之一。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人理论(实践理论)的形成过程。但个人理论的形成仍需要公共理论、一般理论作依托。轻视理论学习最终仍会影响实践的发展。理论学习,仍是校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但校本研究反对停留在纸上谈兵,它更重视围绕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理论学习,使理论学习更有效,也更深入。
其三,轻视外援。校本不是“本校”,为了“本校”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重视外援的力量。“合作形式下”与“专业引领下”研究,可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四,重视过程,轻结果。正因为以往有的研究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于是会在校本研究中来一个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我想,校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应并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