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教育☆向着创造生活前进 |
作者:汪明 发表日期:2005/04/22 20:30:59 浏览:656 |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观的几点启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同时,就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世界创造发明家的创造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创造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他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植于中国土壤,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基础,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启示之一: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必须打破人们对创造的神秘感。他在《创造宣言》一文中列举了创造之路上存在着五大思想阻碍,即(一)平凡,(二)单调,(三)年幼,(四)无能,(五)困难。这五条都是人们认为不能创造的理由。陶行知以生活中人们熟知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深入浅出地将五条不能创造的理由一一驳回。有了勇敢的挑战,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人人都可创造,他断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的创造力有赖于教育的培养,对中小学生而言,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也是思维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创造教育的有效实施,能促使儿童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智力。反之如果贻误了最佳时机,就会抑制、阻碍、摧残学生的创造力。为此,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坚信每个正常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
启示之二:创造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陶行知认为,以教人者教己,以自觉者觉人,这是搞创造教育的前提。他要教育者“化做儿童”。“儿童园内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教师与学生相亲相知,共同创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共同生活,共同创造。“创造力量有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了能大量地开发创造力,他要求教师以宽容、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活人。”由此可见,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应是双重的:即孕育出新的对象,又催生出新的自我。因此,创造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当前,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和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些理念无不闪烁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光辉思想。
启示之三:创造需要兴趣的培养和意志的磨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爱者有精”的说法,兴趣是走向创造,走向成功的向导,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倾向、指向,兴趣缘于好奇和探究的需要。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主体好奇心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客体的新奇性,有新奇之物才能形成好奇之心。陶行知在其科学教育实践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高涨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他反对低效能的苦学苦练,倡导“迷”、“悟”、“爱”三字方针。“迷”是迷恋、好奇,这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学校教育,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使学生对这门科学取得更深的理解和广泛的知识,这是“悟”;不断地提高认识,几经“飞跃”,学生就爱上并自觉地钻研这门科学,这就达到最高境界“爱”的阶段。从“迷”到“悟”到“爱”是不断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是引领他们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可以引导众多学生走向创造生活的幸福之路,而糟糕的教书先生则会断送无数有天资的创造人才。
陶行知在大量阅读各类成功人士传记,潜心研究他们的品质特征和成长规律后指出:“创造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的信念和意志。”“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奋斗是成功之父’,‘天才是劳动而有恒心。”也就是说,要创造就必须克服困难,眼光远大,要有创造的意识和创造的精神;要创造必须掌握创造的三件利器,即勇气、智慧和信念及意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意志过程”主要指意志品质。在非智力因素中,意志与学习的相关度最高。勤奋是意志的体现,它往往和自信心、自觉性、坚韧性联系在一起,构成主动学习、坚持学习、顽强学习的学习品质。基于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坚强意志的养成和磨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启示之四:创造活动基于实践,始于问题,成于实验
陶知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教学做合一”的三个特征是:(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陶行知认为,新价值之产生就是创造。他还说:“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以“做”为中心的整体过程,创造是“做”的最高境界。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的教学观中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三个需要”的建议,以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基础教育统一”的教学方式。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中我们不难追寻出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基于实践、始于问题、成于实验。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创设思考的空间,民主施教,让学生敢问、乐问、勤问、善问。依据学科特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让其有充足的参与、充足的活动、充足的思考,做学习的主人。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为重要阵地,解放学生创造力。学校应依托自身优势,挖掘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主要依据,以学校特色发展方向为主要目标,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实际,亲身体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从中领略和体悟创造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当前课程改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新型课程,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创造精神,强化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启示之五:创造教育需要创造型老师
创造教育需要创造型的教师,教师既是行动的先行者,又是精神的引领者。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做“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的第一流教育家。当前,面对新一轮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应立志做一名创造型教师,要肩负起实现伟大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放眼世界,不畏艰难,开拓创新,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缰”,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造性教育,只有创造性的教育才能孕育创造性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