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教育☆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
作者:倪娟芬 发表日期:2005/04/22 20:29:32 浏览:555 |
创造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先生的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鉴于此,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善于思考、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创造性思维究竟有哪些品质特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何重要性?在政治课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对于这些问题,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明显的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的感受特别强,并能迅速找到新情境新材料的本质和解决新问题的对策,而且答案往往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就如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观——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疆界。
创造性思维结构往往包括四个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即思维的速度,广度、深度及新颖度,四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创造性思维强的人同时还应具备以下素质:广博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冒险精神等创造性之个性,这种思维品质和个性是产生一切科技发明创造的基本前提。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改变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偏重于学生的知识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天性发挥出来,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思想政治课教学正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思想政治教学应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原理去分析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获取有价值的独创性的见解能力,这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客观要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改变当代青少年创造力缺乏现状的迫切要求
经教育部、共青团调查,当代青少年大多数人的创造性思维缺乏,令人担忧。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的青少年极少。有的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受权威的束缚,更主要的是应试教育体制剥夺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后,知是行之成。”学生失去思考和社会实践的尝试机会,是不可能产生任何创造性见解的。所以,我认为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体制,建立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政治课教学也应改革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氛围,强化主体意识,诱发创造性思维之意识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图于省事,把真理直接塞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与个性日渐丧失,成为教学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要培养学生的创设个性,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既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以“权威”自居,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听取学生不同的看法。创造个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正视现实,尊重现实,积极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
(二)面向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之品质
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充满时代气息。因此,其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围绕社会热点,时事重点,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通过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深入研究,全面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要真正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对于尚缺乏社会阅历的初三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我就抓住加入WTO这一时事热点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品质,故特设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对热点时事的某种观点,激发问题意识,即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将给民族工业带来严重的冲击,所以加入WTO后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应该冒险加入世贸组织。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2、列举社会现实,演绎问题情境,即列出下列两种社会现象:现象之一,中国的民族工业“海尔公司”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入世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拼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现象之二:某些个别厂家在入世后,只顾眼前利益,私自降低出口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最终自己也落得个惨败的下场。以上的问题情境,针对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全方位、高层次的创新思考。
3、组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创造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起来的基础上,教师就引导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然后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就以小论文或报告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进行交流讨论。某些学生能从“利”与“弊”两方面分析。经济全球的确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也有些同学分析中国入世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学生们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从中有所知,有所悟,亲身体验思维的过程与快乐。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教师应把学习思考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施展。
(三)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造思维之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渴望走向社会,了解生活,犹如一只困在笼中的小鸟渴望在蓝天飞翔。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教育观,深入研究教材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生又说过:“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即实践出真知。当前的政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展,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认为:“孩子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并不能创造儿童和儿童的创造力,只是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的工作。”先生的至理名言时刻勉励着我把“为创造而教”,“创造第一”,孜孜育人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若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定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