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前沿☆实践,攀登技能高峰的缆绳 |
作者:张水根 发表日期:2005/04/22 20:24:07 浏览:684 |
——浅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即语言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语文教学犹如简单的“搬运”: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笔头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这些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夺生活情境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
一、实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1、“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注重教学实践,他提出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他解释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陶先生的教学原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他说的以做为中心,就是以实践为中心,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路;对小学生来说,也符合小学生实际。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先实践(感知)一下,经先生的讲解、指导,他的感知才能得到升华,认识才能提高。
2、学习语言的特点。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美国有一个由聋哑父母所生的听力正常的儿童,虽然每天看电视,从电视听到人们的言语,但由于他周围的人都使用手势语,结果他只会手势语而不会发声说。所以如果仅仅具有一个有特殊机能的人类大脑,而没有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特别是和社会的交往,没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没有成人提供的基本语言范型,是不可能获得人类语言的。
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吕叔湘先生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即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攀登技能高峰的缆绳。
3、课程标准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让学生应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二、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部希望寄托于课堂,局限语文课本的教学。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加强语言实践呢?基本思路是:
(一)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语言实践
第一,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站起来捧着书本哇啦哇啦读一段有关的课文就算对问题的回答了。照本宣读,既不利于学生言语的发展,也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照书读一段话,很难测定他究竟理解汲取了多少。为了改变上述情况 。切实加强语言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并设计一些相应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具有个性的语文,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把情节分析转化语言感悟和积累。
传统阅读教学除了第一课时学习新词外,其他时间基本花在情节分析、疏理结构、把握思想内容上。两、三节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所得只是学了几个生字,知道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懂了什么道理,而对于课文的语文材料、一些表现力很强的词语和句式印象不深,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对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促使课文丰富多彩的词句融入学生语汇,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从情节分析中跳出来。要把读贯穿一篇课文教学始终。“读”的活动是语言实践的首要活动。在“读”的同时,还可以辅以“思考”、“圈点”、“批注”、“讨论”等侧重于内部思维加工的实践活动。
第三,将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
重视语言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积累并非目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积累只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研究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将积累起来的语言加以运用,内化为读写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语文教师应尽快从繁琐分析的圈子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其形式要丰富多样,贴近教材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能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张志公先生提出,语文训练不单是课堂里的事,而主要是“语文课堂以外”,这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课堂给予的语言隐形教育,虽然这个比例就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但“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是一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具体可以开展以下几类活动:
1、阅读实践类。这类活动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小学生言语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但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不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不少于150万字。
2、口语交际类。此类活动旨在为学生发掘、创造口语交际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它包括①短新闻发布会;②热门话题讲座会;③专题辩论会;④谈天说地;⑤即兴对话表演等。
3、书面表达类。此类活动可让学生写作不再是“闭门造车,低头作文”,而是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实践性、趣味性。此类活动包括:①循环日记;②读书笔记;③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编辑电脑小报;④红领巾信箱;⑤采写广播稿;⑥专题征文活动;⑦作文门诊;⑧疑难征解等。
4、游戏表演类。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味的表演、游戏竞赛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训练智能。它包括:①编辑课本剧;②语文游艺宫;(成语接龙、一字开花、绕口令);③故事会;④诗歌朗读会等。
5、社会实践类。此类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它包括:①组织参观游览活动;②访问名人;③社会调查;④当语言文字小医生;⑤设计广告词;⑥写、贴春联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