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前沿☆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 |
作者:姚志英 发表日期:2005/04/22 20:23:31 浏览:646 |
在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今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主张教育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主张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今天读来,仍获益匪浅,深刻体会到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的确,参与是学生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而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成长。下面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求知欲”“要使孩子具有创造力,就必须解放他的双手,培养他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而又热情地的投入学习,从而产生巨大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保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喜爱老师,便会喜欢其所教的课程。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喜爱的老师走进课堂,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则生,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师生之间就会发生积极的教学反馈,同时凡是受到老师关心和信赖的学生,往往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较强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2、体验成功愉悦,诱发学习兴趣。当学生在任何一个方面,只要获得哪怕是点滴成功,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表扬,要对学生表露出自己的真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供成就的诱因,使学生走出闭合的、消极的对抗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一次成功将促使他们第二次成功乃至多次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热情乃至信心。
3、利用语文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语文所固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语文的兴趣。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美,如: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优美、瑰丽,或激昂、铿锵,或缠绵、细腻,充满神奇魅力;文学作品中好的意境,能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濡染,产生共鸣;文学作品中高尚的人格美(如九死不悔的屈原、傲视权贵的李白、壮志难酬的陆游、铁骨铮铮的闻一多),令人荡气回肠,在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体会并区分出真善美与假恶丑……这些语文学科所独具的美能唤起学生探索美和创造美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具有参与的本领。
1、丰富学生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积极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中去。
2、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会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和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排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生方法。
3、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敢想、会想、善想,甚至能大胆地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围绕教学内容,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设问;对较难或教综合的问题,分化知识点,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也可进行反问,以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文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巩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作品人物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人物描写、刻画的一般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抓住各种时机,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为了给学生创造有效的参与机会,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主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自身的“教”唤起学生的“学”,抓住并创造各种时机,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发展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实施分层教育,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具体操作如下:(1)根据学生掌握能力不同,确定具体目标。(2)根据知识点的要求,设置相应层次的练习。(3)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强弱,把学生按快、中、慢分类,以好或中带差,互相检查、督促,最终完成相应目标。(4)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实施重点辅导等。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特点,留给学生一片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例如:在执教《春》这一课文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的词语,赞“春”的古诗句,《皇帝的新装》中的分角色朗读及续写故事结尾,《七颗钻石》的自编、自导、自演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意见,都能找到自己位置,都能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里,把住脉搏,因势利导,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各种时机,活跃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1)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朗读比赛、辩论会等口头交际类活动,扩大参与面,提高口语能力;(2)学校经常举行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等,学生往往为班级荣誉而情绪激动、跃跃欲试,每逢这时,我就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上网和查阅书籍资料,自书、自画、自编、自导、自演,亲身参与,亲身活动,体验成功;(3)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户外,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设计广告词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
总之,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最佳实现。为此,我们要学陶师陶,像他那样立志“培养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立人的儿童”,对学生仍需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还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天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不仅懂得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而且愿意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培养能力,并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