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朱振娟   发表日期:2005/04/21 21:43:29   浏览:1575


    ——浅谈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而言,它是一本最丰富、最深刻、最鲜活、最实在、最有效的道德教材。因此新课程改革实验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开辟多种品德教育途径,开发道德教育的课程。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让学生的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之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但是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决定其对生活的观察了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生活的理解常常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挖掘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资源,选择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一、在生活中感知道德
    现今,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教材,而品德教材上的内容尽管都来源于生活,可在孩子心里,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故事,是老师特意编出来教育我们的,一种似信非信,将信将疑的心理状态已渐渐形成。这无疑是对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学生行为的道德化不利的。
    可是,只要教师能挣脱教材的禁锢,勇敢地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让具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有自己的思想的,有血有肉,有灵感的生命体亲身来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生活中充满着道德的问题,道德的情感。道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道德教育的素材,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裁剪、取舍,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认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
    就拿保护环境的问题来说吧,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对身边真正存在的环境问题似乎并不那么关心。可当老师带领他们,睁开思索的眼睛去大街上、车站上、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孩子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原本在他们眼里是那么正常、自然的现象,现在却仿佛一下子变了颜色:街角的垃圾堆散发出恶臭、乱丢烟蒂、随地吐痰的人时常可见……目睹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股气仇之情,此时此刻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动手捡一捡、扫一扫。看一看和做一做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社会公益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亲历了行为的体验,得到的是强过课堂说教百倍的教育。学生的社会公民道德意识在实践中增强,也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实践新的课程理念,选择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其着意点在于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世界中用智慧的眼睛,用自己的美好行为为自己打开生活中的美德之门。
    二、在生活中体验道德
    在生活中,学生中每时每刻都感受着道德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它不仅是构成学生的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良好个性品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就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把一个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生活,让学生亲临教师精心营造的德育教育环境,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
    教育学生为他人着想案例:
    课前,教师请孩子每人带来一个苹果,课上,他未作任何解说,仅仅说了三个字:开始吃!于是,孩子们或啃或削,纷纷大嚼起来,而没有一个人想到应该与老师、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苹果。片刻之后,教室里一片狼籍:有的孩子边吃边把苹果皮吐到地上;有的孩子用手把苹果皮扫到地上,再用脚偷偷地把苹果踢到别人的课桌底下;更有甚者,竟把苹果核当成炮弹,射向别人……孩子们的苹果都吃完了,老师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请学生看看教室,想想自己,想想别人。孩子们在这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都仿佛领悟了许多,一个个涨红了脸蛋,低下了头……
    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没有扮演灌输者、传道的角色,而是以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道德实践,着眼于小事,从小处着手,机智地引导学生在触及心灵的体验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认识。教师关注的不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提升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生活的质量。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我们坚信: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儿童一定能在分析、收集信息、设计活动、扮演角色、观察、编辑报刊、绘画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中自由地汲取与生长,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心田里就会播下一颗又一颗的道德的种子。
    三、在生活中发展自我
    以往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常常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讲座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里练习怎样才能做好。即使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作业,也常常是只有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这变成一种“花架子”、“装饰品”。这种关门教育不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更不能唤起学生追求美德的自我需求,知与行脱节。而追求融入生活的德育,推崇的是“知行合一”,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相连,与实践结合道路,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认知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富有凸现出美好道德的生活。
    起始年级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上册中的《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各种交通标志,能遵守交通规则,知道过马路时要左看看,右瞧瞧,没车才通过。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回家道路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每一天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我分三个层次,设计了一个以知导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
    1、观察:(在回家的路上实地看看,用心去发现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
    2、调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上学所经过的路段内曾发生过的交通事故,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形和原因。)
    3、交流:(介绍观察和了解的材料,自己的感受)
    通过观察、调查、交流的实践活动,学生提升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增长了交通安全知识,也建立起维持交通安全的责任感。
    品德与生活紧密连在一起。生活中时时、事事演绎着道德行为的美与丑。生活启迪和教育着人。因而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打破学生与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挖掘实在有效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发道德教育的课程,改变教学方式,丰富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自己的课程创造品德教育学科的理想,把孩子带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变得更真、更善、更美,让生活这片沃土孕育学生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