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教育☆践行六大解放,创设开放型语文课堂 |
作者:姚琴芳 发表日期:2005/04/21 21:39:16 浏览:752 |
新课程实施应致力于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真正整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与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开放型语文课堂,是语文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这“六大解放”,凸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主动创造,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六大解放”所蕴含的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不断创设切合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型的语文课堂,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下面,我肤浅地谈一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确立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实施语文新课程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中,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让自己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经验充分进入教学设计,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外,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过程,让学生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通过持续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获得关于真善美的活生生的真实体验,实现认知的不断重构。在设计作业时,我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例如我教学完了一个单元的童话故事——《青蛙看海》、《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四篇文章。每篇课文都设计了几个最具想象力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中《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两篇是传统课文,但依然使学生读后感到回味无穷。如《狼和小羊》这样的文章我让学生创编不同形式的故事结尾。(1)猎人来了救了小羊;(2)狼撞到了石头上,死了;(3)小头号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空,掉到河里……先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然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再结合自己所思所说续写一则小故事。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解放孩子的眼睛——拓展教学主体的视野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把学生束缚在狭小的教室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触角应伸向主体和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而要真正开放语主体的视里,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为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让学生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观察中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第二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第三,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例如我在最近教学以“春天”一组的课文时,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去观察,开展以“我找到的春天”为主题的晨会汇报活动。我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花圃里,让学生仰起脸,望望树,蹲下来看看花,趴下来找找小昆虫,后来学生的汇报让我无比惊讶,经过观察学生眼中的春天是那样丰富多彩,绚烂无比,与课堂内的干巴巴地讲有关春天的语言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教学《春笋》这一课时,如能带着孩子们去竹林看看笋娃娃怎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我想,观察后,就不必老师花很多时间去让学生理解“冒”的过程。这些简单易行的操作让我茅塞顿开,我的困惑,我的烦恼也解决了,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到现实中去让孩子们的眼睛学会观察,使他们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乃至他们的世界。
三、解放孩子的双手——开放语文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程序,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学生被动接受而缺乏实践能力。陶行知说:“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四个“尽可能”,即尽可能了解学生活动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准备较多的有结构的活动材料,尽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尽可能把学生的兴趣延伸至课外,做好学与用的结合,从根本上去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班陈××同学特别喜欢玩橡皮泥,上课下课手里总是捏着一团橡皮泥。我说:“这橡皮泥不但能捏人玩,还能捏很多很多的动物呢!”他灵机一动说:“有了!”不久,我们开始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发现陈××学习这篇课文特别认真,可能他就要捏几只像书中那样美丽的丹顶鹤吧。他终于捏出了十只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丹顶鹤:有展翅飞翔的,有引吭高歌的,有玩耍嬉戏的……我把他捏的丹顶鹤展示给小朋友看,从孩子们羡慕的眼光中陈××觉得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肯定,从此更加热爱学习了。再如教学《动手试一试》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一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老师“费劲唇舌”地讲解,还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操作一下,更能明白“所以然”。
在学习课文《春笋》第一段时,学生对春笋破土而出,旺盛生长有了浓厚的兴趣和鲜明的印象,我就让学生读一读,演否定 。精心指导有感情朗读,结合看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看,边读边想,逐渐在头脑中组成画面,然后以“演”助读,让学生设身地把自己变成一个个春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表演中真切地感受到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学生边听录音边跟随着音乐做睡觉、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裹着外衣、向上生长等动作。孩子们都有极强的表演欲,让他们自编自演,能使他们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就能让孩子大胆尝试、探索,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探索到成功的喜悦。当然,解放学生的双手,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模仿操作,而是在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前提下,强调有思维的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四、解放孩子的嘴——加强教学主体间的对话
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语文实践开放,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质疑开放。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师生围绕文本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流和对话。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允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营造氛围和创设情景,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说,甚至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我接着两位同学人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人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让他们大胆地说。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
五、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扩展语文教学的天地
陶行知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他还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它不断向生活延伸,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学习运用语言规律,同时大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天地。善于培养学生个性一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从小语文教学向大语文教学开放,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母语良好环境。只有解放了孩子的空间和时间,才能真正沟通课堂内外,才能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学生的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一的源泉。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六大解放”是一个彼此相联的有机整体,不可孤立分割,而应综合运用,交互整合,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创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才能构建起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语文教育,把他们塑造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