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前沿☆读 陶 散 记 |
作者:沈育新 发表日期:2005/04/21 21:17:46 浏览:613 |
(一)读《试验主义与新教育》
陶先生在此文中大声疾呼“试验主义”的重要性,“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试验者,去旧之方也”。先生力批旧教育的五种情形,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足令后人警醒。
一是对“依赖天工”者的批判
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的“成败利钝,皆委于气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思改良创新,认为学生的天资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的好坏,所谓“智者必智,愚者必愚”,而忽视了教师的积极作用。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者积极性,使他们看不到教育成功后的快乐。因此,陶先生指出:“盖善试验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极力提倡敢为他人之先,敢向天工挑战的“试验主义”做法。
二是批判“沿袭旧法”者
这种教师“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有例可援,虽害而不问;无例可援,虽善而不行”。但现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上,就是以教参为经典,言必称教参;一本老教案用几年,都没有新的东西补充;十多年前我的老师这样教我的,我现在还是这样教学生。这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做法很为陶先生痛恨,指出解决的良方是“欲求教育刷新进步,必先有试验,以养成起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
三是质疑“率任己意”者
这种教师的做法与上一种正好相反,“创新”过了头,教育过程中“偏欲凭一己一时之意,以定进行之趋向。”但是偏偏自己的功底又不扎实,结果想是“空想”,做也“武断”。这种“试验主义”是虚的,只能起到反作用。陶先生认为“必使所思者皆有所凭,所断者皆有所据;困难之来,必设法求所以解决之,约束之,利用之;凡此皆试验之道也”,指导出了真正的“试验主义”的做法。
四是痛恨“仪型他国”者
这类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放在今天,就是对各种教学流派的教法能如数家珍,却从来不肯低下头来研究自己身边的学生,自己身边的教育。他们盲目照搬他人的各种教育教学模式,而不顾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最终依旧一无所成。殊不知,原创的才是最好的。陶先生认为“若能实心实验,则特别发明,足以自用。公共原理,足以教人。”意在呼吁教师要潜力研究身边的教育,努力试验,不要盲从。
五是告戒“偶尔尝试”者
教语文的,先学钱梦龙,后学魏书生,今天用李镇西,明天搬王泽钊,误认“试验”是“尝试”。每次尝试都半途而废,是心血来潮,无计划,无恒心,赶潮流,一遇挫折就停止;实属“伪试验主义”。而陶先生说“真试验者……必有计划,有方法,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具百折不回之气概,接再厉之精神”。这是真“试验主义”者必备的精神。
如今课改活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坐标,屏弃陈腐败的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开展行动研究,以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读《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
今日读到陶行知的《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中的一段文字,使我如坐针毡,该文段如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育。……中等学生沾染赌风的人,百人中约有五十人,这话或者太过,但也不是毫无根据。试问学生何乐而为此?直言之,就是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充分学到正当的消闲方法,学生之沾染这种习惯,他们固须担负责任,但学校实亦不能辞其咎责!”
我们许多的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而轻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效果却也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教育的普及性上更是不够,一个学校有几个特长生,便树为典型,什么活动都拉出去“献演”一番,就是素质教育了。大多数的学生却被忽略了,往往技能只学了个开头便荒废了。学生学不到正当的消闲娱乐,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就会乘虚而入。陶先生说“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正是如此。前日一新闻中说苏州有一个初二学生在网吧打游戏直至吐血、昏迷,后在家猝死,而网吧内的未成年人又何其之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育孩子主阵地的学校教育,怎样培养学生各种正当的消闲兴趣的问题,把学生从网吧的游戏机前,从牌桌前,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前拉回到运动场等健康活动场所,应当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这个问题,陶先生在《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一文中指出“这又是我们教育者的机会了!”如今机会摆在我们学校教育者面前,我们更应该感到责任的重大。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吧,八十年前陶先生就关注的问题,难道还要再过八十年让后人来解决吗?
(三)读《育才三方针》
读到陶行知的“育才三方针”,摘录如下:
1、迷
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通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2、悟
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通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
3、爱
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通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这“三方针”从兴趣、方法、情感三方面给我们指出了一些教育的基本的原则,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启发式教育是开辟学生求知领域的一把钥匙,“爱”则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基石。所以要求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完善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四)读《教育法的演进》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
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
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
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先生评价说:第一阶段的教育连花也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便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则它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
由此反思我自己的教育,以前大都有停留在第一阶段,教书么,自然是以教为主,学生听好了,学着做就是了,殊不知这样教是连“花也不会开”的。
如今学课改,会和学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来解决问题了,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先进”了,谁料也只是刚摸到“开花”的门槛而已。
真正的教育是要有创新的,能“发现”的,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走这条路。
看来真正要做到“教学做合一”,还有好多路要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