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课改前沿☆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改进农村学校教育
作者:曹学兰   发表日期:2005/04/21 21:13:22   浏览:718

一、现状分析:
    这几天,我们几位同行经常碰在一起,谈论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我们小时候要聪明多、活泼多,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学生学习的习惯很不好,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很少。如:在学校上课,不是先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先玩,到不得己时,才想着完成作业。放学回家,一路上,骑着自行车到处玩,到家时,已很晚了,吃过晚饭,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更有甚者,只顾看电视,作业不完成,到学校,老师要作业了,就谎说是放在家里,要求其回家,就说爸爸、妈妈都上班了,进不了家,如此等等。为此,我们中的一位老师半开玩笑地给现在有些孩子概括了三个特点:“玩”、“懒”、“馋”。
    引起这种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力兴趣方面
    在本校有关调查中发现,目前有许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家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他们热衷于电视节目(如武打片、动画片等,这些要比单调的教科书丰富、精彩得多),导致他们不爱学习。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亲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照样可以挣大钱,过好日子,他们就表现出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导致他们不愿学习。有些学生的家长不够重视,他们对小孩的要求不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较,又由于受当前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较深,他们认为,自己的小孩成绩最好,将来找工作也很困难,没有门路无法为孩子谋到一份满意的职业。因此,假如当小孩成绩一般或较差时,他们表现出“无所谓”的心理倾向。有一部分家长,他们比较关注小孩的学习,但是他们一直在外经商,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把小孩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最近,对本校170名四年级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仅有8.5%的学生表示学习动力与兴趣较强,一般的人占68%,而学习动机与兴趣较弱的人也占23.5%。由此看来,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二)学习方法习惯方面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由于动力、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也就比较机械、刻板、单一,他们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更不会自觉地安排预复习时间,每天要是能自觉独立完成作业就算是不错了,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分析、总结。有些小学生甚至连上课的一些常规也违反,更谈不上如何来“听课”。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现在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通过对本校四年级的17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学习方法比较恰当的仅占9.1%,一般的占71.6%,不会学习的占19.3%。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如何来运用新理念改变这种现状,也成了我们当前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
    二、策略措施: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一)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据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改进教法、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联合国教科室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让学生“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把口、眼、耳、心都有效地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让学生学会听讲还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耳听八方”。当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如何学会倾听对方的发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听要注意听对方发言的重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要听出对不对,是不是有理有据,是否合情合理等;听老师讲课也一样,要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自己不懂的地方要仔细听、仔细想、用心记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注意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2)会看
    俗话说:“眼看四方,才能耳听八方”,说明了看的重要。“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要学会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和图画,学会看书,能看出重点、要点,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拔,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判断。
    (3)会想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动脑筋去想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充满“?”,做到人人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肯动脑去想,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分别来猜猜老师下一步该问什么,可能会怎么讲,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
    (4)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从而促进学生多想。引导学生会说,就能促进“听、看、想”。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说的时间,让他们讲列式理由、算理、分析思路和方法等。
    (二)开设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
    农村的学生要比城市的学生“野”,由于学校的条件设施有限,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教师、家长到学生以升学、分数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想法仍相当普遍。认为学科课程才是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活动课程的开展,导致活动课程管理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所以大部分孩子一放学就利用一切时间拼命地玩,而误了学习。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开设的时代意义,要加强科学管理,成立相应的活动课程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对活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常规制定和管理,完善活动课程配套设施,在活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灵活掌握、开足上好,确保学生在学校内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
    虽然农村学校的条件设施比不上城市,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以“农”为特色,打开校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三)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根据农村学生的家长的现状,学校要尽力争取多方配合,从自身入手,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孩子教育好,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