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陶研平台☆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胡继渊   发表日期:2005/04/21 21:06:47   浏览:860

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分别是中国与乌克兰的伟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和完整。创造教育是他们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他们创造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凸现其现代价值,推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创造教育目的——创造中国新世界与造福于新世界
    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体现时代性的创造教育目标。他把创造教育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陶行知多次指出,创造教育要“指导学校与村庄沟通”,“形成活泼有力量有生命的村庄”,“构成一个有大生命的中国”,启发小孩子、农人、工人,使他们有真的知识,学会真的创造。陶行知把使广大人民获得真知识、学会真创造,提高创造素质,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作为创造教育的近期目标。从长远目标来说,陶行知强调,创造教育要使学生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创造出中国新世界。按陶行知的说法,这新世界有三个含义:一是富裕的世界,“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二是合理的世界,“从农业文明走向合理的工业文明。”三是美好的世界,民众“有驾御自然力量的科学的头脑”,“重订人生价值标准”。陶行知在当时黑暗的旧中国能把创造教育目标定位于社会的改造、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解放,使中国走向民主自由和富强,这是陶行知先生科学教育救国真实世界观的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对创造教育的阐述与陶行知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知识、智力素养和创造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创造教育,目的是造福于新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 创造教育的概念——新价值的产生和智力的核心部分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教学做合一”有着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这三个特征,而新价值之产生就是创造。陶行知认为创造或者说是产生新价值的活动,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发明权、创作权、著作权的创造;第二层意思是有创造意义的创造;第三层意思是泛指群众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陶行知倡导要着眼于大创造,但也十分重视学生中“有创造意义”的幼稚的创造。他说:“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降。”陶行知这段话不仅深刻地阐述了创造教育的概念,而且表明了陶行知正确把握创造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实施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对创造教育概念的阐述没有陶行知那么深刻和全面。苏霍姆林斯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造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创造力是学生智力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创造教育是学校智育的核心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校智育有获取知识和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一般智力发展两个层面。他认为,智育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的积累,知识水平与智育水平之间、知识量与创造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知识的掌握和一般智力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知识不过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工具,真正合格的智育,在于把人们引向全部丰富多彩的创造生活。
    
    三、 创造教育的信念——相信儿童有创造力和相信教育的力量
    陶行知提出要坚持相信儿童有创造力的基本信念。首先,要打破人们对创造的神秘感和无意的倾向。他要求坚决克服在创造之路中的平凡、单调、年幼、无能和困难五大思想阻碍,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也不是什么人所赋予的,更不是个别特殊儿童所独有的,而且“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才能之精华”,是漫长岁月中人类进化过程的产物,是儿童所固有的。教育并不能创造儿童和儿童的创造力,只是“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再次,要为儿童创设创造环境。陶行知指出“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儿童所面对的主要环境,教育同儿童面对的其他环境一样,也是既能发挥、加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又能阻碍、削弱、摧残儿童的创造力。相信儿童具有创造力,并努力发挥、加强与培养这种创造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必备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我深信教育有强大的威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重要教育信念。这种教育的强大威力就能开发儿童的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尽管儿童的聪明、智慧和天赋各不相同,但他确认任何正常的人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获得某些知识,取得某些创造的成功,这是最起码的常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正常的孩子不可能没有创造力”。每个人都会显露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些创造力,根本不存在无才能无天赋或生下来就是懒惰的孩子。孩子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创造兴趣和要求,问题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使孩子们能在满意的饶有趣味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从而推进他们的各种才能、创造力、禀赋尽可能地“力所能及”的开发。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教育力量,相信孩子,其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就在此。
    
    四、 创造教育内容——创造活动和精神生活
    学生的创造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陶行知强调,要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要创造教育贯彻于人生始终。陶行知要求学生“向着创造生活前进”,他把创造教育内容归纳成五个方面的创造活动:一是创造健康的学生保垒。陶行知一贯把师生的身体健康放在创造教育的第一位;二是创造艺术之环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三是创造生产之园地,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四是创造学问之气候。陶行知认为“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五是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也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来实施创造教育。他认为这种精神生活能使学生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形成内在的“情感动力”,促使学生在某一领域内获得创造成功,推动创造力发展。这种精神生活包括:(1)体育活动。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2)德育活动。做一个善良的、富于同情心的人,从而以乐观态度对待世界,获得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3)智育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积累知识,促进一般智力和智能的发展,让学生生活在创造的王国之中。(4)劳动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把创造和劳动结合起来,边劳动、边思考,促使手脑并用和手脑结合。(5)艺术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艺术美,进而能创造艺术美,再逐渐丰富艺术审美修养,提高和增强美感情操,成为“美好的人”。
    
    五、 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和六个注重
    陶行知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方法就是著名的“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手脑,就是要清除儿童头脑中“迷信、成见、曲解、思想”,要把这些包缠在儿童头上的裹头布一齐解开,使儿童敢想、会想,创造力突围而出。(2)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说:“过去美国学校的先生非常顽固,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幸而他一位贤明的母亲,才一步步地把爱迪生造成发明之王。”陶行知希望教师和家长教育要跟爱迪生母亲学习,“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发现和创造。(3)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给儿童戴上了一副封建有色眼睛,使他们只会看书本,而脱离社会生活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书呆子”。他大力呼吁儿童要摘掉那副有色眼睛,让儿童睁开眼睛看看大千世界,学会观察世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4)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创造力。小孩子的言论自由,特别问的自由是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措施。(5)解放儿童空间。陶行知把旧式的学校比喻为鸟和笼,活泼的学生像小鸟被关进笼子,见不到森林和天空。他强调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创造力。”(6)解放儿童时间。他认为旧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集中专门论证创造教育的实施方法,它是分散渗透在汗多著作之中,我们把它归纳成为这“六个注重”:(1)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他认为,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愿望,没有学生创造的企求,那么教师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也就没有学校。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三项爱好:即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使之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法宝。(2)注重思维课的开设。思维课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枯燥、抽象、喋喋不休的施教,让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在“蓝天下学校”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用自己创造去解决问题。(3)注重学科教学的改革。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除了传给学生知识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形成发达的智能,包括探索性、研究性、系统性、容纳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4)注重智力背景的构建。智力背景是指学生智力生活氛围和课外阅读等环境。它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5)注重课外活动开展,以满足学生天赋才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道德、审美、创造生活的基地。(6)注重给学生课外自由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下午半天辟为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发展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具体体现。
    
    六、 创造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和全体教师创造性劳动
    陶行知认为,以教人者教己,发自觉者觉人,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他说,要引导学生创造,“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又进一步提出,教师应该“加入小孩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他要求教师“化做儿童”,他说:“儿童园内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教师与学生相亲相知,创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共同生活,共同创造。陶行知又强调,教师的成功是教师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也就是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只有师生共同创造,才会结出创造教育的丰硕之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实施创造教育关健在全体教师的创造劳动。为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做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对师生共同创造方面的论述还没有陶行知那么深入,但是他对教师实施创造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教师必须洞察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多思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用自己教育的技艺激励学生的心灵活动,开启学生的才知。他多次提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开展创造教育研究,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我们从以上综述,可以引起以下思考:
    1、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生活教育为理论依据,围绕生活教育的主线展开的。创造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他精确地指出:“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创造教育。”大力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前面分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时,可以察觉到处处蕴含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生活教育的光辉命题。由此看见,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时,必须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加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完整地把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华。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思想,当然也包括创造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只是他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前面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时。他提出的创造教育始终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和谐推进的主线中开展的。他要求学生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才能,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学习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时,也一定要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为基础。
    2、虽然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生长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是相似的,而且他们的对教育的孜孜不懈的探索的态度和开拓奋进、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以及关心孩子、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的高尚思想是共同拥有的。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创新的实践。陶行知一直勉励自己要做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第一流人物。他先后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六大运动;创办了昆明学校、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这些活动时刻体现了陶行知的创新和超越。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也是他对教育创造的最高体现。从校园设计到文化建设,从课程安排到课外活动的开展,到处都有一全新的感觉。他每做一件事都落到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培养上。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清晰地打上了这两个伟大教育家本人的个性、品德、精神素养和思想风貌等方面的印记。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更要学习他们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和精神。
    3、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丰富了人类创造教育的理论重库,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创造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紧密联系如火似荼的中国社会的变革。他认为创造教育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而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他的创造教育始终围绕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发展而展开的。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主要侧重于大教育,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侧重于学校教育,而且主要是教学领域。二是充分体现与时俱进。他认为创造教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整个过程,也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于一体,以达到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境界。三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贴近中国社会实际,贴近中国人民群众,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具有很强操作性。根据这特点,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但更要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4、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入民众,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一生致力于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构建了包括创造教育在内的生活教育学说这伟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中许多先声夺人的精辟论断展示着惊人的前瞻性的创造性。在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并有机地整合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一起学习,充分发挥其的现代价值,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