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
作者:张伯兴   发表日期:2004/05/09 22:56:23   浏览:8864

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
    
    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 张伯兴
    
    
    [摘 要]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追求,并在他亲手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育才学校得到了成功的推行。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关注人和社会的发展;真教育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教育途径和目的的说明;好教育是教人变好的教育,要求在民主教育中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宝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陶行知 活教育 真教育 好教育
    
    胸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远大理想,高举生活教育的大旗,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理想和实践探索,并在先生各个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尤其在他亲手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育才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推行。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年,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们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得到鼓舞和启迪。
    
    活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
    
    活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早在1921年,时年30岁的陶行知在目睹了旧中国教育“沿袭旧法,仪型外国”、“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教师只顾闭门死教书,学生只知埋头死读书、教育与时势严重分离的状况,对腐朽没落的旧教育、死教育提出了大胆挑战:“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①陶先生又用日常生活中穿衣为例,形象地论证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道理。他说“古时的衣服,不能适合于现在;现在的衣服,未必又能适合于将来!时势的变迁,是有进无已的。办教育的,就要按着时势而进行,依合着儿童的本能去支配。有许多教科书,在从前要算是很新很适用的,在现在却变成腐败不堪了。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本着这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②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论述,我们就能对活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陶先生追求的活教育,首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动的教育,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势的一种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教育,否则,便是死教育,或是不死不活的教育。同时,陶先生追求的活教育,又是要求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要相信你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反对把学生视作文化的奴隶,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所以,活教育又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的一种教育。
    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陶行知先生胸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忧国忧民,立志改革社会,振兴中华,提出教育要为“拯救民族”、“要为整个民族的起死回生”服务,“民族之生命即教育之生命,不救民族之生命,哪能救教育之生命。” 陶行知先生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与抗战需要,倡办国难教育、战时教育,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中国不怕困难和牺牲创办民主教育。当年的育才学校就是在陶先生拯救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中创办起来的,与时俱进的活教育成了育才的办学方针和教育目标。那时,学校每天把“新华日报”的重要新闻,公布在走道的墙上,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时事政治,组织学生开展时事学习辩论会,难怪育才十二、三岁的孩子就能纵论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学校利用每天的晨会,向学生讲述中国各党派的历史、主张及代表人物,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主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校发动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与农民广交朋友,经常组织学生到镇上,到重庆街头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演出自编、自导的抗战文艺节目。育才师生成了雾都重庆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力军,育才学校成了当时中国大后方一座坚不可摧的民主堡垒和革命摇篮。在陶行知担任育才校长七年间,共培养学生500多名,输送到延安和各个解放区的毕业生就达到全部学生的三分之一。其中,40多名育才学生参加了华蓥山地区武装起义工作,20名育才学生壮烈献身于解放战争战场。
    活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培育人才之幼苗,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更是育才的办学主旨。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当年育才学校就是根据陶先生的教导,按照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组织教育的。学校“依据智慧测验、特殊测验,选择难童加入其才能兴趣之一组学习,以期因材施教,务使各得其所。”开设了社会、自然、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六个组,聘请翦伯赞、贺绿汀、艾青、戴爱莲等名师、专家任教,学生除学习专业外,也学习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娱、体育活动中和开荒种田的劳动中,发展特长、锻炼成材。育才学校为我国民主革命和建国时期培育了大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解放后,育才学生遍布首都和祖国各地,其中不少人成为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军队将领,成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大中专院校的教授和名师。活教育造就了育才学校,育才教学丰富和发展了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活教育在育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目前,正在不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本身就体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并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列为一项重要的具体目标,提出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和要求,这与陶先生当年倡导和践行的活教育理念是非常一致的。
    
    真教育是与人民万物亲近的教育,
    是解决问题的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
    
      真教育是学者与人民万物亲近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一种与人民万物亲近、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办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与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③也就是说,学者与人民亲近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与万物亲近才能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实际上就是陶先生一生着力推行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陶先生竭力反对为教育而教育,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并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田、游泳等论证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他说:“种田这种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不去实习,即使学了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就是一所拆去围墙、亲民亲物的学校。当然,陶先生所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围墙,而且矗立在教师心中的一垛与生活隔离的墙。晓庄学生每天上午大部分时间阅书,所阅之书,一为学校规定者;一为随各个人自己性之所好者。下午工作有农事及简单仪器制造,到民间去等。晚上有平民夜校及做笔记、日记等。育才学生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和自然界去学。为了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育才学校每日给予儿童相当时间,作为自由思考和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真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教育。陶先生倡导的真教育又是一种能解决问题,能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他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尤其不是真教育。”④“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书百万卷有何益处?”⑤“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培养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对学生提出了二十三常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中有七项是高级常能,即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对毕业生则提出必须具备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人格以及制裁天然环境、生利和休闲所必备的知识技能。陶先生十分强调真教育是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不能创造新价值,就不是真教育。他严厉批评中国读书的人不去生利,是极不好的现象。要求教育者使学生“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在这一方面,陶先生对于职业教育有过许多精当的论述。陶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先生倡办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以及先生对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课程和学生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真教育的真谛。在先生看来,真教育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要学生做真人、教师自己就得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在育才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一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次,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二儿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在陶先生真教育思想和伟大人格精神的鼓舞下,育才学生自觉地学做真人,据当年育才学校的留校生、现任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副会长吕长春老人回忆,育才学校所有参加革命的学生,没有发现哪一个是叛徒。这个了不起的事实,充分证明陶先生的真教育在育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驰入21世纪,面对教育现状,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如今,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张皮现象明显存在,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动辄让学生课堂讨论,名为贯彻新课程要求,而实际上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当旁听,成陪衬,学生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一些学校不顾三令五申,无休止加班加点,向师生施压,以师生健康为代价换取少数学生虚假的高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假大空”严重。同时,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只听汇报、只看过程,不论结果,不看实效,自欺欺人的虚假行为随处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根子在应试教育。充满功利色彩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死知识而无真本领,只有高分数而无高素质的人来。只有靠真实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试教育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真善美的活人的。
    
    好教育是教人变好的教育,
    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好教育是教人变好的教育。“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⑥教人变好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人从不好变好,从好变得更好的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好教育。怎样教人变好,在陶先生看来,首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即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没有爱,没有亲密的师生关系,没有教师的榜样作用,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陶先生认为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为此,陶先生要求教职员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认为,只有这样,师生就能渐渐地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的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形成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教人变好的环境和条件,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这个基础。陶先生还认为,民主的教师是实现好教育的前提,是教人变好的关键因素。而民主的教师,第一条就是虚心。先生希望肩负教书育人的教师放下架子,“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要教人变好,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谦虚好学的品格,才能做到陶先生所提出的“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的要求。教师必须象陶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具有“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爱生如子”的深厚情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以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愧为人师”的道德修养,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
    教人变好,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人格感化作用外,陶行知还倡导学生间的相互感化,发挥“小先生”作用,让学生教育学生。陶先生深信“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传染许多人好学。……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为此,先生主张:“教育者的使命是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不应当把好孩子和坏孩子分开。更不应当以为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好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是坏孩子;尤其不可迁就富贵人家的意见排斥贫苦人家的儿女……乃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⑦在这里,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不应当把好孩子和坏孩子分开”、“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对照现在,陶行知这些话至今仍有警示作用。我们切不可按照学习成绩一时的高低,对一部分学生另眼看待,而不负责任的把他们打入另册。这种随意剥夺学生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做法,是极不公平的,它有碍学生身心健康,有悖陶行知的一贯教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申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又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质疑问难,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受到激励和启发。新课程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发展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好教育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陶行知说:“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⑧陶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白,那就是任何一个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去牺牲任何一个学生。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好动、贪玩、顽皮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若把这些学生视为坏孩子,势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心灵创伤,使这些本来大有作为的人才被埋没、被扼杀。当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就因此险遭厄运。对此,陶先生告诫说:“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他去做实验。”要是没有母亲的宽容和了解,爱迪生就不可能成名成家。据此,陶先生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空气,少用一些齐一手段,阿尔,是,爱迪生,便如雨后春笋一发而不可遏了。”⑨陶先生提出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子学习。这五条中任何一条都很重要,且缺一不可。但传统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宽容和理解,尝识和期待,尤其对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关爱有加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彻底摆脱“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等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新课程实施中牢固确立并自觉追求“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信念和目标,让民主的阳光普照学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和践行的活教育、真教育和好教育,符合时代和民族的需要,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宝贵的现代价值。可以相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必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而愈来愈焕发出它无比的生命活力。
    [注释]
    ①《陶行知全集》(卷一)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410页
    ②《陶行知全集》(卷一)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408页
    ③《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43页
    ④《陶行知全集》(卷三)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501页
    ⑤《陶行知全集》(卷二)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284页
    ⑥《陶行知全集》(卷二)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591页
    ⑦《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97页
    ⑧《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1页
    ⑨《陶行知全集》(卷二)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