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陶师陶(王剑荣) |
作者:王剑荣 发表日期:2003/05/29 02:52:47 浏览:3354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陶师陶
吴江市教育局局长 王剑荣
新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有力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是一位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探索的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和
实践理论自成体系,十分丰富,对推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必须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我们要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武器,发挥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时代价值,切实做到以下“四个瞄准”。
一、瞄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学陶师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这总目标体现三层含义:其一,基础教育必须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三,基础教育应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这总目标也可以归纳为解决了教育与学生、教育与发展、教育与社会三大问题。虽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是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这三个问题的精辟论述。对于教育与学生问题,陶行知先生首先提出了培养“长久的现代人”、“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强调了学生必须德智体美诸育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目标,不反对因袭传统,也反对仪型他国,而主张走自己的路,大胆地创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成就与他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陶行知先生教育科学研究道路的第三个特点是他始终不离开如火似荼的社会政治生活。他曾经告诫生活教育社的同仁:教育不是玩具,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他立志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他的教育理论始终是围绕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展开的:抗战以后,他的生活教育是中心是救亡图存的“国难教育”;抗战胜利后,为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他的生活教育的主题是民主教育。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信念,始终是激励他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仅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创新,而且还着力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他倡导的“民族的现代化”、“生活的现代化”、“创造教育”以及“寿命的现代化”无不涉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群体性质的培养目标。对于教育和发展问题,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终身发展教育。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还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一体化,以扩大教育的空间,并强调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保证。他大声呼吁要实现“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对于教育和社会问题,陶行知先生充分发挥了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变“死教育”为“活教育”,构建了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走学校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一炉的道路,以实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水平,实现社会改造和发展的伟大理想。学习陶行知这些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
二、瞄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陶师陶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关爱学生,不仅要促进学生群体发展,而且要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不仅要学生学得好,而且要他们学得活,学会主动学习。
为了进一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我们必须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有关重要内容。(1)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民主性原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一贯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人教人”、“以人化人”。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一文中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互教互学的融洽关系,这原则也是当前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原则。(2)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做”是“在劳动上劳动,以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
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把教学和实践、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完全可以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3)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生创造。他认为“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倡导对学生要实现“六大解放”。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决不是放纵学生乱创造,他强调创造要有一定的基础。他主张学生应当将“埋头苦干”与“抬头乐干”相结合,指出创造的人生“是患难与快乐所织成”。告诫学生要懂得 “失败为成功之母”,要创造,就必须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还要懂得“奋斗为成功之父”,要创造,还必须为真理奋斗不息。创造离不开“求真”、“奋斗”和“奉献”的人文情怀。
三、瞄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学陶师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学陶师陶中,我们始终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条主线不放。陶行知先生从多方面论述了现代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他强调现代教师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识和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懂得“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必须“爱满天下”的情怀,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还认为,处在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气概,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用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建造国家。他还强调,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教师必须精通业务,探觅新知,具有科学造诣,不仅深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科学的头脑”——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思维,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一生,从教的实践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不愧是“万世师表”的光辉典范,他真正实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自律格言。陶行知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宝贵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价值。
四、瞄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学陶师陶
策略就是具体操作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改变不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关于知行合一思想,改变过去课堂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实现陶行知所要求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脑手结合起来产生力量。”
(2)丰富学生生活的策略。陶行知先生强调“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他具体地指出,“过健康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教育。”根据这一点,新课程改革强调贴近生活、联系现实生活和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及增进学生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等原则。对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学陶师陶,加深认识,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地联系生活现象,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得到锻炼。
(3)注重社会实践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他认为传统学校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不允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陶行知主张的“社会即学校”,打破了传统学校闭门读书,“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书读活”,“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学习借鉴陶行知关于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大学校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推进有效教学策略
推进有效教学策略,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素质质量观,反对唯分数质量观。对于这问题,陶行知再三强调,“学生不应当专读书”,而“主要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分数不代表一个人的真本领”;其次,要切实做到课程目标具体化,使“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使“课程目标得有圆满解决”;再次,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做到堂堂反思,天天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5)科学和艺术教育同步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强调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要在学校中同步实施。他把培养学生“科学头脑”作为教育宗旨,并指出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科学课程,尤宜格外注重”。与此同时,他又指出,学校环境,要有艺术精神,全面普及好音乐、美术。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陶行知对科学、艺术一体化教育的深刻认识,而且反映了他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规律的深邃洞察力。学习陶行知这方面的论述,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中全面实施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使之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发展;而且,我们还要把课程改革行为既作为一种科学行动,也作为一种艺术行动,让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成为体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人生追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