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脑相长,脑体结合” |
作者:康 庄 发表日期:2002/12/03 10:43:06 浏览:2898 |
“手脑相长,脑体结合”
——陶行知的教育论 康 庄
陶行知的教育论,是以整个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全体中国人民为对象的。他说“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劳苦大众求解放”。可以说,他的教育理论是改造旧中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理论,是改造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论。
陶行知立志于救国救民,他目睹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基本上受不到教育,要解决中国的教育普及问题,首先要发展乡村教育。因而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坚决表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倡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教育目的,是关系着为哪个阶级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大事。不同的阶级都有其不同的教育目的,就连口口声声倡导“教育无目的”论者的杜威,也有其教育目的。杜威在他的《教育哲学》讲演中说“教育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即培养垄断资产阶级所要的“经理”与“仆从”罢了。陶行知的教育目的十分鲜明,他说,“我们求学,所为何事?为着升宫发财吗?为着自己的小圈子的利益吗?不是!……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强调学生要为“大众的幸福”服务。“一切所教所学所做所探讨,为的都是大众的幸福”。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教育目的就非常明确和具体,他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中提出要为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培养人才幼苗。他说:“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这与毛泽东同志主张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事实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所创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都为延安、江苏、川东游
击区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战士。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教育目的明确具体,而且在教育对象上也有鲜明的阶级性。旧中国能享受教育权利的只有少数剥削阶级子弟,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都被排斥在教育大门之外,他主张办教育首先向工农劳苦大众开门,为其子女施教。他认为“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对象应是工农大众。因而他要求自己所办的学校,对广大工农大众做到“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提倡“把教育送上牛背”“送教育上铁匠铺”。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更是明确宣布: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陆定一同志当时就热情地赞扬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思想,他说陶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
基于上述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对“读书做官”、“知识私有”,提倡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人,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行知的教育论,是在他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远在1923年《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他提出“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1927年,他创办晓庄师范时,规定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创办山海工学团时,规定培养六大能力目标,即培养普遍的自卫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政治能力和统制生育的能力。在重庆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则更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但其总的精神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为民族创造幸福的人。
有了鲜明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陶行知具体实施对学生的以下教育,以达到他为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的目的。
一、思想品德教育
陶行知很关心学生的道德进步,要求学生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做到身体力行。因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根本在于使学生树立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思想,所以教育主要之点就在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道德。具体讲有“公德”和“私德”,“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不讲求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因而他主张“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他又说集体成员只有重视公德,集体才能兴旺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这个集体,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机的希望”。而且在他所办的学校也确实实施这方面的教育,如育才学校就极重视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其中《育才十二要》就规定“要诚实无欺”、“要谦和有礼”、“要勇于为公”、“要有始有终”等。又如《育才学校公约》则更从下述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不迟到早退;上课时不看书报,不做别的事;会未开完不退场;依据教师指定日期交作业等。再如尊师方面《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规定室内见师长:①立正;②鞠躬;③请益、报告;④坐下,退出;室外见师长:①立正;②脱帽;③鞠躬;④随行。道德教育是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当然时代不同,道德标准各异。
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陶行知为各类学校设置了一系列不同的学科,实施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仅以当时晓庄师范为例,在“中心小学工作教学做”一类中,就有国语、算术、公民常识、医药卫生、自然科学、农事园艺等内容。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方面,有科学农业、造林、环境卫生、园艺、基础土木和农村调查、民众教育等内容。后来开办的劳山中学设置的课程有国文、算术、英语、物理、生物、音乐、农业劳动、体育等。在以上这些科目中,陶行知明确强调重点是学好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方法四门学科。因为这是开发现代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后来创办的育才学校,教学内容则更为丰富和具体,他说“一般基础教育之是否可以获得成功,特种基础教育是否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时间,都要看儿童们是否能迅速地获得文化之工具来决定”。又说“所谓文化的工具的教育,包含着这样几项:(一)语言,(二)文字,(三)图画,(四)数学,(五)逻辑”,因为“这五项东西同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只有这种工具获得了才可以求高深的学问,才可以治繁复的事”。如果“一个儿童不能用适当语言文字清楚地表现他的思想,我们可以说,这个儿童所受的是不完备的教育”。所以“这是一个教育上基本建设的问题”,是实施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在实施科学知识的教育上,是采取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来进行的。1931年他在上海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开办“目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又与丁柱中、高士其、戴伯韬、董纯才等人编辑科学丛书。在育才建校五周年时陶行知说:“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才能适于生存。”“时机早已来到,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培养科学之幼苗,撒播科学的种子,使全中国遍开科学之花,丰收科学之果。”
陶行知为了让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努力创造条件,除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外,还设法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晓庄师范有图书两万多册,是当时南京藏书最多的学校。后来的育才学校也是这样,藏书之多在当时全国学校中都是少见的。
三、体育卫生教育
陶行知要求学生的“每天四问”中,第一问就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他认为健康是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没有。因此他很重视体育卫生教育,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认为卫生教育与环境卫生是“建立健康堡垒”的必要条件。他说卫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但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疾病。能够天天有饱满的精神去工作和学习。
四、美育教育
陶行知早在1927年的《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提出的师范教育总目标(五条)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艺术的兴趣”。在贯彻这一培养目标上,育才学校最为突出。育才学校除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外,又建立了艺术馆,绘画组的学生还成立了“育才美术团”。1941年7月绘画组由古圣寺迁至重庆管家巷28号时,又建立了“儿童美术馆”,举办了“抗敌儿童画展”,得到各界好评。为实施美育教育,陶行知对美育设施很重视,育才学校音乐组就置有两架钢琴和其它很多乐器。
美育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入手。如在育才学校,陶行知看过莫扎特的《安魂曲》的演出以后,写信给育才学校全体师生说:“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于昨晚看过了,眼泪象泉水一样涌出来,随着眼泪而来的是浑身发出尼加拉瀑布无可比喻的力量。”“你们如果愿意,进城来看《安魂曲》吧!看这出戏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课,科学年之课,甚至于终生之课。”通过这样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五、生产劳动教育
陶行知一生所办的学校,都是坚持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他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并亲自带动和组织师生参加劳动。晓庄师范学校开办,就是全校师生共同劳动建设起来的,开学后,师生又种菜、烧饭,打扫清洁卫生;在山海工学团,有工艺和农艺的生产劳动;在育才学校,学生进校后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手脑相长歌”,还开设劳动技术课程,生产劳动是必修课,一般每周有二三节,从事开荒种
地,果木经营,喂兔、养羊和修筑校园道路,美化环境等。1943年冬,周恩来同志特派徐冰同志把一套南泥湾大生产图片送给了育才师生。1944年育才学校办起了三个农场,为二百余名师生提供了许多农产品。
除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外,陶行知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特殊才能。他在创办育才学校时就说:“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份和养料,并扫除害虫。我们爱护和培养他们正如园丁一样,日夜辛勤地工作着,希望他们一天天生长繁荣。”又说:“有特殊才干之幼苗一经发现,即从小教起。”在此思想指导下,育才学校则根据儿童的才能与兴趣,把他们分为音乐、戏剧、文学、社会、绘画、自然六个组,因材施教,既得到普通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又得到特殊才能的培养。
陶行知的所谓“自动力”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创造性才能。他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他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一再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对于学生哪怕是点滴的创造,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赞许。育才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好地观察周围事物,特意建造了“鸟类迎宾馆”、“昆虫招待所”、植物园、水族馆,使学生们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学生们的智慧。为了鼓励学生的创造能力还特设“创造奖金”,分“生活奖金”与“学习奖金”两种,每年举办一次。他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四种方法:①充分营养;②良好习惯;③因材施教;④民主。对民主,他说民主应用在教育上有三个要点:①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为公,文化为公。我们要求贫富的机会均等,男女的机会均等,老幼的机会均等……;②教育者要象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③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使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论,主张教育为改造旧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主张教育要为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谋幸福,为改造旧中国和建设新中国培养人材,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可见陶行知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主张,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属于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范畴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它,以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