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
作者: 发表日期:2002/12/03 09:20:44 浏览:2473 |
1917年,在波涛怒吼的太平洋上,一只归国的客轮迎风破浪投入了祖国的怀抱,客轮之上一青年豪情万丈:我要使全国人民受到教育!
这个青年就是中国近现代的杰出人物,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文俊、知行。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国家的落后和民族的衰败深深地刺痛了少年的陶行知,他立志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在学堂的墙壁上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
1915年,陶行知怀着以教育途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抱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学,同在这里的还有陈鹤琴、胡适等人。留美期间,受威尔逊和杜威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陶行知在政治上转向于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哲学上接受了实用主义,并以此融入了现代西方教育的新观念。
回国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陶行知广为宣传欧美先进的教育思想,很快站到中国教育的前沿,他认为中国只有挣脱旧教育的束缚,才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主张以新思想新观点来看待教育,尤其提倡以实验为中心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包括:注重实验的心理学、设立实验学校、注重应用的统计方法、注重实验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要养成学生的实验研究精神和独立思想的能力。
1917年秋,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聘请,陶行知任教育学教员,先后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他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育调查研究。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积极倡导民主教育精神,把民主精神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同“五四”运动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民主精神是新教育的根本。
在南高师担任教务主任时,陶行知提出“改良课程案”,规定学生可以选择课程,以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极力赞成成立学生自治会,培养学生自治;倡导女子教育、男女同校……在陶行知的大力促成下,南高师首次招收女生入学。针对师范教育,他指出师范教育的宗旨在于教学相长:“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要不断“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学术的发达,大半靠着教学相长的精神”。
1926年,在南京神策门外的老山脚下,陶行知开荒办学,创办南京乡村试验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晓庄师范学校是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实验地,他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自己动手建教室、编教材、参加生产劳动,自己筹办经费,实施教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开了一代新风。1931年后,他又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提出“把科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等,倡导“小先生制”,在各地推广普及教育、扫除文盲运动等,为中国的教育耗尽生命。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患脑溢血逝世。但他开路先锋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创造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陶行知为我们留下的有关教育的论述近百万字,其中蕴涵的都是从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独到之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富有创造性、最经典的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著名的观点,“生活教育”是为适应中国社会生活需要而创立的,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对“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闪耀着光芒。
陶行知抱着救国、救民的社会理想,在教育领域革故鼎新、呼唤民族觉醒,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他为教育而来,为教育而去的身体力行,激励着南师大每一个后来人。(据《光明日报》)
|
|
|